芍藥花花容美好,天生麗質,雍容華貴,兼具色、香、韻之美,可與國色天香的牡丹媲美,素有:牡丹為王,芍藥為相的說法。古人形容美女還有“立如芍藥,坐如牡丹”的句子。可見芍藥花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就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芍藥花的花語是什么呢?

芍藥的簡介:芍藥名稱的由來,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芍藥的別名甚多。在中國花卉絢麗的百花園中,古人將芍藥推為“花相”(花中宰相),又因芍藥為草本,故又稱為草芍藥(崔豹《古今注》)。

它花大色艷,嫵媚多姿,故名為“嬌容”、“余容”(《名醫別錄》)。古時人們于別離時,贈送芍藥花,以示惜別情,所以又名“將離”、“離草”(《古今注》)。唐宋文人稱芍藥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之杯,芍藥花開于春末,意為春天最后的一杯美酒。

芍藥是草本花卉,沒有堅硬的木質莖桿,猶如弱柳扶風、柔弱無骨般的少女,故有“沒骨花”之稱(《鄭虔胡本草》)。因它的花有香氣,有“攣夷(又名“黑牽夷”)、“留夷”(《廣雅疏證》)和“辛夷”(王逸注《楚辭?九歌》)之名。

此外,古名還有“解倉”、“白術”、“犁食”、“鋌”(《名醫別錄》)等。在國外,芍藥也倍受青睞,有“花中皇后”的美稱。

芍藥花語是難舍難分、依依不舍,也有美麗動人的意思。在古代,男女交往會互相贈送芍藥,以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或是結情之約。所以,芍藥又叫“將離草”。

芍藥的花朵碩大,可與牡丹相媲美,有“花相”之稱。它的花朵看上去就好像女子臉上蘊含著些許害羞,是美麗與富貴的象征。古人也有用“立如芍藥,坐如牡丹”來形容女子儀容的。

芍藥花的花語和象征代表意義:依依惜別,難舍難分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

或沿著小徑、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并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藥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芍藥花的功效與作用

芍藥花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肌體免疫力,抑制臉上的暗瘡,延緩皮膚衰老,可以治療內分泌紊亂引起的雀斑、黃褐斑、暗瘡。芍藥花具有養血柔肝,散郁祛瘀,泄熱,強五臟,散惡血,調經,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的功效。

芍藥花用于婦科疾病,還可用于肝氣不和,脅肋脘痛,或四肢拘攣作痛、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芍藥花泡茶,芳香甘甜,不僅能舒緩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帶來好心情,還是呵護女性一生健康、容顏嬌媚的神奇花茶。

芍藥花的典故

說的是牡丹芍藥都不是凡花種,是某年人間瘟疫,玉女或者花神為救世人盜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間。結果一些變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變成草本的芍藥,至今芍藥還帶著個“藥”字。笑,牡丹、芍藥的花葉根莖確實可以入藥,丹皮是頂有名的,杭白芍更是滋陰補血的上品。因此芍藥也名“女科之花”。

古代西方也有類似的傳說,說古希臘名醫阿斯克列皮耶有個聰明的學生佩翁青出于藍,甚至治好了冥神海提斯的傷。阿斯克列皮耶嫉妒之下就殺了佩小弟。

好在冥王顧念恩情,把佩小弟變成了一種能治病的花,即芍藥。西方人也一直認為芍藥具有某種魔力,凡有芍藥生長的地方,惡魔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可以對抗曼陀羅那種至毒之花。

關于芍藥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東漢神醫華佗為研究中草藥方便,在其宅前建了個藥園,他種藥草、建藥房,向人們傳授技藝。有一天,一位外地人送給他一顆芍藥,他就把它種在屋前。他仔細研究了芍藥的葉、莖、花之后,覺得沒有什么可做藥用。

某天,華佗在燈下看書至深夜,忽然屋外傳來女子的啼哭聲,他抬頭向窗外望去,只見朦朧月色中有一位美貌女子,掩面啼哭。華佗頗感納悶,推門而出,卻不見其人,只見那女子站的地方是棵芍藥。

華佗心中一驚,難道它就是剛才的那個女子?他看了看芍藥花,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藥?”轉身回屋讀書去了。

誰知剛剛坐下,啼哭聲又飄然而至,再去看時,還是那棵芍藥。反復幾次,皆是如此。華佗覺得蹊蹺,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將剛發生的事說于她。妻子說:“藥園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藥,被你用來救活了無數病人,獨有這株芍藥被冷落一旁。想來你是沒有弄清它的用處,它感到委屈了吧。”

華佗聽罷說道:“我嘗盡了百草,藥性無不辨得清楚,該用什么就用什么,沒有錯過分毫,對這芍藥,我也多次品嘗過,確實不能入藥,怎么說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幾日,華夫人血崩腹痛,用什么藥也不見好轉,她便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喝了。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又服了二日,其病全無。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華佗才意識到自己忘記了研究它的根,著實委屈了芍藥。

后來華佗對芍藥的肉質塊根做了細致的試驗,發現芍藥分赤白兩種。白芍養血平肝,長于斂陰;赤芍涼血活血,長于散瘀。故于補血、養陰及調經方中,常用白芍;于清熱涼血及活血袪瘀劑中,常用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