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番紅花又稱紫藏紅花,是一種鳶尾科番紅花屬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種常見的香料。是西南亞原生種,最早由希臘人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歐洲、地中海及中亞等地,明朝時傳入中國,《本草綱目》將它列入藥物之類。
中國浙江等地有種植。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強大的生理活性,其柱頭在亞洲和歐洲作為藥用,有鎮靜、祛痰、解 痙作用,用于胃病、調經、麻疹、發熱、黃膽、肝脾腫大等的治療。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花期2-4月份,花有香氣。
紫番紅花大多出現在庇里牛斯山到喀爾巴阡山的山岳地帶。它是被選來祭祀亞歷山德里亞的大主教--圣普羅的流斯的花朵。他在577年圣禮拜五時,貝暴徒襲擊而殉教。
紫番紅花是番紅花的原種,古羅馬人把它當成宴客時最珍貴的花朵。有的把它鋪在宴會的會場,有的讓它漂浮在水池及噴泉上,令參與宴會的客人賞心悅目。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非常善于招呼客人,換句話說是社交的能手。這種性格可以攏絡許多人的心,當然其中也包括你最重視的戀人。
形態特征:紫藏紅花為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球形,直徑約3厘米,外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葉基生,9-15枚,條形,灰綠色,長15-20 厘米,寬2-3毫米,邊緣反卷;葉叢基部包有4-5片膜質的鞘狀葉。
花莖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藍色、紅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徑2.5-3厘米;花被裂片6,2輪排列,內、外輪花被裂片皆為倒卵形,頂端鈍,長4-5厘米;雄蕊直立,長2.5厘米,花藥黃色,頂端尖,略彎曲;
花柱橙紅色,長約4厘米,上部3分枝,分枝彎曲而下垂,柱頭略扁,頂端楔形,有淺齒,較雄蕊長,子房狹紡錘形。蒴果橢圓形,長約3厘米。花柱及柱頭供藥用,即藏紅花。
完整的柱頭呈線形,先端較寬大,向下漸細呈尾狀,先端邊緣具不整齊的齒狀,下端為殘留的黃色花枝。長約2.5cm,直徑約1.5mm。紫紅色或暗紅棕色,微有光澤。體輕,質松軟,干燥后質脆易斷。
將柱頭投入水中則膨脹,可見橙黃色成直線下降,并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無沉淀柱頭呈喇叭狀,有短縫。在短時間內用針撥之不破碎。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以身長,色紫紅,滋潤而有光澤,黃色花柱少,味辛涼者為佳。
生長習性:紫藏紅花喜肥沃的沙質土壤,要求土壤疏松、排水性好,潮濕。耐蔭,克地栽于林下。為秋植球根花卉,番紅花原產歐洲南部。喜冷涼濕潤和半陰環境,較耐寒,宜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沙壤土。球莖夏季休眠,秋季發根、萌葉。10月下旬開花,花朵日開夜閉。
喜溫和的環境,怕酷熱,怕早。喜陽光,耐寒,在~18℃氣溫下,稍加防寒設備(風障)即可安全越冬。忌積水。土壤以肥沃的破質壤上為佳。在開花期以天氣晴朗及生長期有適當雨量為佳。
開花時氣溫以14-20℃為好;但長期遇嚴寒冰凍,會使葉梢枯黃,植株生長不良,春季提早枯苗,所形成的子球莖較小,降低花的產量。室內栽培先花后葉,室外栽培先萌芽長葉,再現蕾開花。
紫番紅花的栽培技術
紫番紅花種植深度以稍露莖頭為宜,種植后澆足定根水,平時需水不多,保持土壤濕潤為度。紫番紅花種植后至少有連續兩周的時間介質溫度低于10度,否則很難開花,生長溫度在10-15為宜。
土壤要播翻耕整細,施足基肥。秋季栽植球莖,覆土5-8厘米,生長期及時除草,雨后注意排水,秋旱時要松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10月開花,花后追肥1次,有利于球莖發育。一次栽植后可隔數年球莖擁擠時挖出分栽。球莖貯藏于17-23℃的干燥室內。
選地整地:選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陽光充足,稍帶坡度。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種植。黏重、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忌連作。可與玉米、大豆等作物間作或套種。
播前每公頃施農家肥37500千克,過磷酸鈣750千克,餅肥1500千克,混勻,撒于地面,整地時翻入土中。將地整成寬220厘米,長1500厘米的低畦(低畦地目的主要為防寒保溫)。
田間管理:紫番紅花于種植后20~30天開始出苗,出苗前可再灌水一次,出苗后3~4天即開花,花期較短。11月中、下旬,在北方地區須搭防寒風障,入冬前灌一次凍水。冬季在畦面上均勻地施農家肥4000千克,既起到增加肥力,又起到保暖防凍作用。
2月中旬返青后,公頃施餅肥1500千克,自3月起西紅花進入生長旺盛階段,每10天噴1次0.2%磷酸二氫鉀,連續2~3次。在1月份氣溫最低時,可在畦面上加一層樹葉覆蓋,2月下旬,除去覆蓋物。
3~4月,為番紅花生長最旺盛時期,此時應注意經常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結和雜草叢生,以利球莖的膨大。4月中旬,再灌水一次,5月采挖球莖,休眠過夏。
除去側芽:出苗后,用小刀插入土中,輕輕地連葉剔除小芽,保留1-3叢較大葉叢,經除芽,可增加子球莖中大球莖數,提高產量,否則側芽多,形成的球莖小而不開花。
排灌:干旱時適時澆水,入冬前要灌水防凍。3~4月正是球莖膨大時期,常有春雨,田間易積水,雨后要及時排水,防止球莖腐爛,葉片發黃,導致植株早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