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草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山坡林下,溝溪畔與巖隙之中。麥冬根粗狀,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紡錘形小塊根,莖短縮。花淡紫色,果蘭色。
適應性很強,在強光下,背陰處均可很好生長。耐瘠,耐粗放管理,且草叢低,株形好看,葉片細。作為地被植物,推廣較快。麥冬多年生草本,高12-40cm,須根中部或先端常膨大形成肉質小塊根。
葉從生;葉柄鞘狀,邊緣有薄膜;葉片窄長線形,基部有多數纖維狀的老葉殘基,葉長15-40cm,寬1.5-4m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綠白色并稍擴大。花葶較葉為短,長7-15cm,總狀花序穗狀,頂生,長3-8cm,小苞片膜質,每苞片腋生1-3朵花;
花梗長3-4mm,關節位于中倍以上或近中部;花小,淡紫色,略下垂,花被片6,不展開,披針形,長約5mm,雄蕊6,花藥三角狀披針形;子房半下位,3室,花柱長約4mm,基部寬闊,略呈圓錐形。
漿果球形,直徑5-7mm,早期綠色,成熟后暗藍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2.沿階草形態與上種相似,主要區別為:花葶通常稍短于中或近等長;花被片在花盛開時多少展開;花柱細長,圓柱形,基部不寬闊。
生長習性:麥冬喜溫暖濕潤、較蔭蔽的環境。耐寒,忌強光和高溫,7月見花時,地下塊根開始形成,9-10月為發根盛期,儲存種子,注意時間,長期存儲會導致種子活性降低,播種不理想。麥冬草冬季常綠,全年不落葉,是重要的藥材和綠化植物。
麥冬草的養殖方法
選地整地:宜選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種植,積水低洼地不宜種植。忌連作。前茬以豆科植物如蠶豆、黃花苜蓿和麥類為好。每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配施100千克過磷酸鈣和100千克腐熟餅肥作基肥,深耕25厘米,整細耙平,作成1.5米寬的平畦。
繁殖方法:以小叢分株繁殖。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栽種。選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高壯苗,剪去塊根和須根,以及葉尖和老根莖,拍松莖基部,使其分成單株,剪出殘留的老莖節,以基部斷面出現白色放射狀花心(俗稱菊花心)、葉片不開散為度。
按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開穴,穴深5-6厘米,每穴栽苗2-3株,苗基部應對齊,垂直種下,然后兩邊用土踏緊做到地平苗正,及時澆水。每畝需種苗200-250㎡左右。
麥冬草的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進行3-4次,宜晴天進行,最好經常除草,同時防止土壤板結。麥冬草坪發生一年生闊葉雜草和香附子等莎草科雜草,可以使用蔥蘭麥冬闊莎凈進行防除,每660平方米使用蔥蘭麥冬闊莎凈40克兌水30公斤進行均勻噴霧,可以防除5葉以下的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
麥冬草坪發生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可以使用大殺禾進行防除,每660平方米使用大殺禾60毫升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可以有效防除9葉以下的一年生禾本科雜草。
追肥:麥冬生長期長,需肥量大,一般每年5月開始,結合松土追肥3-4次,肥種以農家肥為主,配施少量復合肥。排灌:栽種后,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7-8月,可用灌水降溫保根,但不宜積水,故灌水和雨后應及時排水。
分株繁殖: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栽種。選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高壯苗,剪去塊根和須根,以及葉尖和老根莖,拍松莖基部,使其分成單株,剪出殘留的老莖節,以基部斷面出現白色放射狀花心(俗稱菊花心)、葉片不開散為度。
按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開穴,穴深5-6厘米,每穴栽苗2-3株,苗基部應對齊,垂直種下,然后兩邊用土踏緊做到地平苗正,及時澆水。每畝需種苗200-250㎡左右。
麥冬草的園林用途:在園林中應用可謂歷史悠久,隨著全國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節約型園林綠化工作的開展,而盛行于當前。麥冬以其廣泛的適應性,較高的觀賞價值,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受到許多省市園林部門的推崇,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根據工程實踐,我們總結了麥冬的應用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綠地和道路花壇建造常年翠綠,可代替草坪,彌補了沒有常綠草坪的空白,提升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景觀效果。林下景觀和復層栽植 麥冬喜疏陰環境。
在有遮陰的地方生長茂盛,適用在喬、灌、花、草多層配置的下層栽植,營造自然生態植物群落。可有效覆蓋樹下裸露土壤,改善林下不良景觀,提高單位面積的生態效益。
特殊空間綠化 通過試驗觀察,與傳統的白三葉和黑麥草、高羊茅、早熟禾及其混播等冷季型草坪相比較,麥冬病蟲害少,一、二年后長勢更強健,僅靠自然降雨即可正常生長,無需修剪,管理非常簡便。
在園林綠化中推廣應用可以節約大量水費和養護費用。據測算,在保證良好生長情況下,麥冬較相同面積的白三葉每年節水1/3以上,節約管理費用2/3;較相同面積的冷季型草坪節水1/4,節約養護費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