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5千年文化中,經常可以看到“芙蓉”,它代指美人、在古詩中常常可以見到它來表達對女性的贊美和欣賞。木芙蓉作為花中的高潔之士,屢屢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屈原《楚辭》有:“采薜荔含水中,擘芙蓉兮木末”。白居易有“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極言木芙蓉的芳艷清麗。

與其他園林植物一樣,木芙蓉的枝、干、芽、葉有其自然生長規律,形成了四季中的不同形態,主要表現春季梢頭嫩綠,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夏季綠葉成蔭,濃蔭覆地,消除炎熱帶來清涼;秋季拒霜宜霜,花團錦簇,形色兼備;冬季褪去樹葉,盡顯扶疏枝干,寂靜中孕育新的生機;一年四季,各有風姿和妙趣。

由于花大而色麗,中國自古以來多在庭園栽植,可孤植、叢植于墻邊、路旁、廳前等處。特別宜于配植水濱,開花時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分外妖嬈,所以《長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

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稱。此外,植于庭院、坡地、路邊、林緣及建筑前,或栽作花籬,都很合適。在寒冷的北方也可盆栽觀賞。

芙蓉花因光照強度不同,故引起花瓣內花青素濃度的變化。木芙蓉的花早晨開放時為白色或淺紅色,中午至下午開放時為深紅色。

人們把木芙蓉的這種顏色變化叫“三醉芙蓉”、“弄色芙蓉”。有些芙蓉花的花瓣一半為銀白色,一半為粉紅色或紫色,人們把這種芙蓉花叫做“鴛鴦芙蓉”。

木芙蓉是指木蓮。“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晚秋時節,連樹葉都開始凋零的時候,木芙蓉卻一枝獨秀,花大色麗,頗具觀賞性。人有人言,花有花語。

命名緣由: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艷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稱,又因其生于陸地,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木芙蓉開的花一日三變,故又名“三變花”,其花晚秋始開,霜侵露凌卻豐姿艷麗,占盡深秋風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木芙蓉的花語是:纖細之美,貞操,純潔。纖細之美,貞操、純潔,早熟,夫婦永別的凄苦思念。木芙蓉的花瓣一層層的疊放,像少女一般嬌嫩美麗,又像貴婦那般知性成熟,在輝煌的綻放后會毫不猶豫的凋謝,代表著多變的性格。

受到這種花祝福的孩子大多比較早熟,所以它還有早熟的寓意。另外,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芙蓉代指美人,用它來表達對女性的欣賞,象征著女性的漂亮與高潔。木芙蓉的另一種花語就是表達了夫婦別離的相思之苦。

木芙蓉的花語之所以有貞操、純潔的寓意,是因為木芙蓉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妃子名“花蕊夫人”,她不但嫵媚嬌艷,還特愛花。

有一年她去逛花市,在百花中她看到一叢叢一樹樹的芙蓉花如天上彩云滾滾而來,尤其喜歡。孟昶為討愛妃歡心,還頒發詔令:在成都“城頭盡種芙蓉,秋間盛開,蔚若錦繡。帝語‘群臣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待到來年花開時節,成都就“四十里如錦繡”。

廣政十二年十月,孟昶的綠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攜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樓,相依相隈觀賞紅艷數十里,燦若朝霞的成都木芙蓉花。成都自此也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稱。

后來,后蜀滅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趙匡胤掠入后宮。花蕊夫人常常思念孟昶,偷偷珍藏他的畫像,以述思念之情。趙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畫像。

但花蕊夫人堅決不從,趙匡胤一怒之下將她殺死。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尊她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稱為“愛情花”。而木芙蓉的花語同樣被賦予了貞操、純潔的寓意。

木芙蓉的文學形象:《紅樓夢》里的兩個芙蓉:《紅樓夢》里的芙蓉是分別指水芙蓉與木芙蓉。林黛玉在《葬花詞》里說“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說明“芙蓉妹妹”黛玉喜歡的是水芙蓉,當然還有別的場景,比如賈母等人游大觀園乘船時的對話也印證了這種猜想。那么晴雯呢?

來看看小說,當黛玉抽到芙蓉簽時,眾人笑說:“這個好極。除了他,別人不配作芙蓉。”從語氣環境分析,木芙蓉并非名花,這更印證了黛玉是水芙蓉,這樣說來,除了黛玉,是沒有人能配作水芙蓉的。

那么晴雯自然也不例外,可以推測出晴雯是木芙蓉了。另外,曹雪芹讓晴雯做主管木芙蓉的花神,也可以區別與黛玉的藝術形象,這種安排相對比較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