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玫瑰為景天科、蓮花掌屬多肉植物(景天科、蓮花掌屬多肉植物中的很多種類都有生長期葉子展開,休眠期合攏的特點,只不過沒有山地玫瑰這么明顯,像人們熟悉的黑法師)。

肉質(zhì)葉呈蓮座狀排列,株幅依品種的不同差異很大,小型種只有2至4厘米,而大型種能長到30厘米至40厘米或更大。葉色有灰綠、藍綠或翠綠等顏色,暴曬后葉子有時會有紅褐色斑紋,有些品種葉面上還稍具白粉和絨毛,葉緣有“睫毛”。

其花期從暮春至初夏,總狀花序,花朵黃色,花后隨著種子的成熟,母株會逐漸枯萎,但其基部會有小芽長出。原先獨立為屬,后被歸并蓮花掌屬,約有5個品種,常見的有山地玫瑰、黃金玫瑰、綠玫瑰花苞等品種。

形態(tài)特征:山地玫瑰為肉質(zhì)葉互生,呈蓮座狀排列,株幅依品種的不同而差異很大,從2厘米到40厘米不等。葉色有灰綠、藍綠或翠綠等。花期暮春至初夏,總狀花序,花朵黃色。花后隨著種子的成熟,母株會逐漸枯萎,但其基部會有小芽長出。

休眠期間外圍葉子枯萎,中心葉片緊縮呈玫瑰花形,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進入生長期后原本“勾魂”的玫瑰花型會在幾周內(nèi)迅速展開成蓮座狀。

因其休眠期為躲避強光、酷熱等不利氣候,外圍葉子老化枯萎,而中心部分的葉片緊緊包裹在一起,株型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正因為這一特性,讓多肉植物愛好者為之瘋狂。 

生長習性:山地玫瑰原產(chǎn)加那利群島以及附近大加那利島、特內(nèi)里費島、耶羅島、戈梅拉島和拉帕爾馬島等島嶼,生長在峽谷、山地的巖石縫隙里、針葉林地。休眠期7月至8月。休眠期間外圍葉子枯萎,中心葉片緊縮呈玫瑰花形,夏季通風、少水、遮光50%就能保持“勾魂”的狀態(tài)。

山地玫瑰喜涼爽、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和半陰,怕積水和悶熱潮濕,具有高溫季節(jié)休眠,冷涼季節(jié)生長的習性。生長期為秋季至晚春,宜給予充足的陽光,如光照不足會使得植株徒長,從而造成株型松散,葉片變薄。

山地玫瑰的栽培技術

栽培要點:山地玫瑰喜涼爽、干燥、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耐干旱和半陰,怕積水和悶熱潮濕,具有高溫季節(jié)休眠、冷涼季節(jié)生長的習性。生長期為秋季9月中旬至翌年晚春6月,此時宜給予植株充足的陽光。

如果光照不足會使得植株徒長,從而造成株形松散,葉片變薄。冬季搬入室內(nèi)可以正常生長,注意經(jīng)常通風。宜給予充足的陽光,始終保持盆土微濕狀態(tài)。對施肥與否要求不嚴,一般在土壤中放些顆粒緩釋肥就能滿足其生長需要。休眠期7月至8月。

冬季雖然0℃左右植株也不會死亡,但生長往往停止,因此最好能有5℃左右的最低溫度,并有10℃左右的晝夜溫差。夏季的休眠期要求有良好的通風,控制澆水,使植株在通風、干燥、涼爽的環(huán)境中度過炎熱的夏季。

避免烈日曝曬,更要避免雨淋,以免因悶熱潮濕引起植株腐爛。山地玫瑰的翻盆以秋季為佳,盆土要求疏松、透氣,具有一定的顆粒性,并含有少量的有機質(zhì)。一般用少量草炭或泥炭土摻蛭石、珍珠巖或其它顆粒性材料種植。

生長期應始終保持盆土微濕狀態(tài),土壤積水和過于干旱都不利于植株生長,尤其是要避免葉叢的中心部位積水,否則很容易造成爛心。施肥與否要求不嚴,一般在土壤中放些顆粒緩釋肥就能滿足生長需要。

這種宛若玫瑰花苞的整體植株狀態(tài)只出現(xiàn)在夏季的休眠季,其他三季里,它的葉片和其他蓮花掌屬植物一樣,呈蓮座狀正常打開。注意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山地玫瑰在休眠時所有葉片卷向中心所團成的花骨朵。

和很多蓮花掌屬植物在夏季時的葉心樣貌是很相似的。另外提醒一下,實際種植中請盡量別在葉子中心積水,否則很容易爛心,尤其是在室內(nèi)通風情況不好的環(huán)境里。如果不慎在葉心積了水,用棉簽吸干后最好再盡量多通風。

時節(jié)要求:山地玫瑰生長期為秋季至晚春。

光照要求:宜給予充足的陽光,始終保持盆土微濕狀態(tài),避免烈日曝曬,更要避免雨淋,以免因悶熱潮濕引起植株腐爛。除了夏季休眠期適當遮光,其余時間因給予充足的陽光照射,這與大部分景天科植物一致。

施肥要求:對施肥與否要求不嚴,一般在土壤中放些顆粒緩釋肥就能滿足其生長需要。

注意事項:冬季雖然0℃左右植株也不會死亡,但生長往往停止,因此最好能有5℃左右的最低溫度,并有10℃左右的晝夜溫差。夏季的休眠期要求有良好的通風。

控制澆水,使植株在通風、干燥、涼爽的環(huán)境中度過炎熱的夏季。地玫瑰的翻盆以秋季為佳,盆土要求疏松、透氣,具有一定的顆粒性山,一般用少量草炭或泥炭土摻蛭石、珍珠巖或其它顆粒性材料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