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原產中國古代西域及西藏新疆一帶,早在1300多年前,中國唐朝大詩人李白留下的“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即為明證。后經絲綢之路至傳至中亞,又經中亞流入歐洲及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地均有種植,是荷蘭、新西蘭、伊朗、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國花,被稱為世界花后,成為代表時尚和國際化的一個符號。

郁金香原產地中海南北沿岸及中亞細亞和伊朗、土耳其、東至中國的東北地區等地,確切起源已難于考證,但現時多認為起源于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而今郁金香已普遍地在世界各個角落種植,其中以荷蘭栽培最為盛行,成為商品性生產。早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曾專門種給皇室貴族觀賞。

歐洲最早種植的郁金香,從土耳其引入。中國19世紀開始引進。依生長地區緯度不同而花期各異,普遍約在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雖然全世界約有2000多種郁金香品種,但被大量生產的大約只有150種左右。

美國的白宮,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等的花壇上,每年都有無數游客來瀏覽和觀賞它的芳容。不但如此,在藝術插花方面,它又是最難能可貴的花材。它的花柄可長達四、五十厘米,不論高瓶、淺盂、圓缸,插起來都格外高雅脫俗,清新雋永,令人百看而不厭。

形態特征:郁金香為多年生草本,鱗莖扁圓錐形,具棕褐色皮股,鱗莖卵形,直徑約2cm,外層皮紙質,內面頂端和基部有少數伏毛。郁金香莖葉光滑具白粉。葉3~5枚,橢圓狀技針形或卵狀技針形,長10~21厘米,寬1~6厘米;基生者2~3枚,較寬大,莖生者1~2枚。

郁金香花單生莖頂。大形直立,林狀,洋紅色,基部常黑紫色。花葶長35~55厘米;花單生,直立,長5~7.5厘米;花瓣6片,倒卵形,鮮黃色或紫紅色,具黃色條紋和斑點:雄蕊6,離生。

花藥長0.7~1.3厘米,基部著生,花絲基部寬闊;雌蕊長1.7~2.5厘米,花柱3裂至基部,反卷。郁金香花期一般為3~5月,有早、中、晚之別。蒴果3室,室背開裂,種子多數,蒴果他背開裂,種子扁平。

生長習性:郁金香原產伊朗和土耳其高山地帶。由于地中海的氣候,形成郁金香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干熱的特點,具有夏季休眠、秋冬生根并萌發新芽但不出土,需經冬季低溫后第二年2月上旬左右(溫度在5℃以上)開始伸展生長形成莖葉,3~4月開花的特性。

郁金香生長開花適溫為15~20℃。花芽分化是在莖葉變黃時將鱗莖從盆內掘起放陰冷的室外內度夏的貯藏期間進行的。分化適溫為20~25℃,最高不得超過28℃。郁金香屬長日照花卉,性喜陽光充足。

冬季溫暖濕潤,夏季涼爽干燥的氣候。耐寒性很強,在嚴寒地區如有厚雪覆蓋,鱗莖就可在露地越冬,但怕酷暑,如果夏天來的早,盛夏又很炎熱,則鱗莖休眠后難于度夏。郁金香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忌堿土和連作。

郁金香的水培方法

水培生產方法:水培時一定要使用生根營養液體,種植和加水后,將種植盤放在溫度為5°C,有少量空氣流動的生根室中,需適時補水,澆水時可用電導值為1.5ms/cm的自來水,也可使用雨水,對于容易產生葉片開裂的品種,生根階段應使用電導值為2ms/cm的水。

郁金香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大、色艷,受到人們的歡迎。由于在市場上暢銷,各國紛紛潛心研究其栽培技術,水培切花生產逐漸受到專業種植者的歡迎。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種試驗栽培。

水培經驗:選擇合適且無病的種球是郁金香切花水培生產的關鍵。種球運回后必須在已調試好的冷庫中貯藏,溫度為5℃,濕度在80%以內。及時檢查并挑選出青霉病嚴重的種球。

根據需花時間,選擇并確定栽培時間和種植方式。對于水培切花栽培,應將種球種植于消毒過且不漏水的針盤中,使生根溫度穩定在8℃,濕度60%~70%之間。

生根兩星期左右,確保根長3厘米以上,將針盤運至溫室中。溫度控制在15~20℃,濕度在60%~70%,加營養液使其水中Ec值為1.5ms至2.0 ms ,以利郁金香的迅速生長。生長初期為防止絲狀菌引起的病害,可噴藥2至3次。藥劑選低毒、高效的百菌清、托布津、退菌特等,濃度在750~1000倍之間。

視生長情況適時噴葉面肥,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在生長過程中,由于根系的分泌物及其他環境條件作用,針盤水表面會產生一層油膜,這將使根系缺少養分供應,導致根系呈棕色。因此,視情況進行2至3次換水。在采收下來的成品切花未來得及送走時,必須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強光、高溫、低溫而影響切花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