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夏季采集全草,洗凈、曬干、切段。別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雞菜。主治:清熱解毒;消癰腫。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傳染性肝炎;腸炎;痢疾;腎炎;腮腺炎;結膜炎;急性闌尾炎;疔瘡癰腫;瘰疬。

為罌粟科一年生草本。根細而長,具側根,根棕褐色。莖柔弱,分枝繁多,高15~40厘米,光滑無毛,常具有4~5條棱脊?;~和莖葉互生,具長柄,長2~5厘米;葉片輪廓卵形,2~4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具細柄或幾無柄,小裂片披針形或長隨圓形,先端鈍。

基部下延形??偁罨ㄐ蛞干ㄐ蜷L1~6厘米,有葉狀苞片。花淡紫色,長約2厘米,橫生在小花梗上,小花梗長約2毫米,萼片小,2輪,鱗片狀;花瓣4枚,外輪2片大,上部1片瓣尾部延伸成圓筒狀的距,距長約0.5厘米,前端微波狀,下面花瓣具淺束狀,先端微凹,內輪2瓣較小,頂端深紫色,頂端微聯合,雄蕊6枚。

花絲聯合成扁平兩束,對著有距花瓣雄蕊的花絲基部具密腺插入距內;每束具3個淡黃色花藥;雌蕊1枚,花柱細而短;柱頭側扁狀;子房上位,扁柱形,長約5毫米,1室,側膜胎座,每室多數胚胎。蒴果,長橢圓形,綠色,長7~20毫米,寬2~6毫米,花柱、柱頭宿存,2瓣裂。種子多數,圓腎狀,黑色,有光澤?;ㄆ?月。

生長習性:喜溫暖濕潤環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種植,怕干旱,忌連作,宜與高稈作物套種。分布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生于山溝、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

苦地丁的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用種子繁殖,每畝約需種子3~4公斤。通常與禾本科植物套種。小暑與大暑節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壟后,在行間淺鋤地面,將種子均勻撒入行間,用大鋤推一遍,將種子埋嚴,澆水,要保持畦面濕潤,30天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因地丁為喜陰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澆水,加強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獲時,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凍前要澆凍水,覆圈肥。翌春化凍后,將糞塊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節新生葉尚未布滿地面時,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澆水。立夏后停止澆水,以防莖、葉腐爛,降低產量。

收獲加工:全草入藥。于小滿節前后,當地丁半籽半花時,選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曬干。

病害防治:驚蟄節前后,幼苗返青時,常有一種鱗翅目的黑色幼蟲,咬食嫩芽,為害甚大,可用青蟲菌(臘螟桿菌三號)500~1000倍液噴殺,或每畝用2500克菌粉加15~25公斤細土配成毒土,撒施田內毒殺。

苦地丁的作用用途

藥用價值:苦地丁注射液在體外對甲型鏈球菌、肺病炎雙球菌、卡地雙球菌有抑制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其水提取物(1:80)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緩孤兒病毒致細胞病變的作用。

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劑,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堿。有體外抗菌作用,對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試管法);對葡萄球菌(金黃色和白色)、八疊球菌也有作用(瓊脂平板打洞法)。

抑制病毒:對副流感仙臺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亦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1:10苦地丁注射液對脊髓灰質炎(疫苗株)愛柯18、柯薩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見抑制;

對4個凝血單位的流感亞甲京科68-1株(1:160)無抑制,而對副流感仙臺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當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見死亡;用10毫升/公斤則有3/10死亡。

中樞神經系統:苦地丁總生物堿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發活動;12.5.25.50mg/kg皮下注射,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有協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對抗去氧麻黃堿對小鼠活動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減少戊四唑驚厥鼠數,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寧的驚厥作用。

抑制心臟:苦地丁注射液對麻醉貓與犬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半分鐘內恢復;用離體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