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黃皮是豆科水黃皮屬植物,喬木,高8-15米。嫩枝通常無毛,有時稍被微柔毛,老枝密生灰白色小皮孔。羽狀復葉長20-25厘米;小葉2-3對,近革質,卵形,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15-20厘米,通常2朵花簇生于花序總軸的節上。莢果長4-5厘米,寬1.5-2.5厘米,表面有不甚明顯的小疣凸,頂端有微彎曲的短喙;種子腎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波利尼西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福建、廣東(東南部沿海地區)和海南。生長于溪邊、塘邊及海邊潮汐能到達的地方。木材紋理致密美麗,可制作各種器具;種子油可作燃料;全株入藥,可作催吐劑和殺蟲劑;沿海地區可作堤岸護林和行道樹。

形態特征:喬木,高8-15米。嫩枝通常無毛,有時稍被微柔毛,老枝密生灰白色小皮孔。羽狀復葉長20-25厘米;小葉2-3對,近革質,卵形,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先端短漸尖或圓形,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截形;小葉柄長6-8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15-20厘米,通常2朵花簇生于花序總軸的節上;花梗長5-8毫米,在花萼下有卵形的小苞片2枚;花萼長約3毫米,萼齒不明顯,外面略被銹色短柔毛,邊緣尤密;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12-14毫米。

各瓣均具柄,旗瓣背面被絲毛,邊緣內卷,龍骨瓣略彎曲。莢果長4-5厘米,寬1.5-2.5厘米,表面有不甚明顯的小疣凸,頂端有微彎曲的短喙,不開裂,沿縫線處無隆起的邊或翅,有種子1粒;種子腎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波利尼西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福建、廣東(東南部沿海地區)和海南。生長于溪邊、塘邊及海邊潮汐能到達的地方。喜光、喜水濕,耐輕鹽土多生于水邊及潮汐能到達之海岸沙準及石灘上。中性植物,對光照要求不高,比較耐陰;生育適溫在22-33℃,具有耐熱之特性;

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在瘠薄的立地條件下生長,其根部的根瘤菌具固氮作用,能改良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在水分需求上具有其耐旱性;水黃皮幼苗在鹽度為5-8克/千克處理下生長較好,鹽度超過8克/千克后,不適生長,可見半紅樹植物水黃皮對土壤鹽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可在鹽度適合的沿海岸邊生長。

主要價值

生態:營建沿海防護林水,黃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發達,樹枝柔韌,抗風能力強,偶爾還能忍耐海水浸泡,是理想的沿海防風林和護岸林樹種。

也可作為其他防護林樹種的伴生樹種,用于營造混交林,不但可改變以往沿海防護林樹種單一、林分結構簡單的狀況,還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在泥岸灘涂或濱海沙灘均可種植。

在紅樹林的外側的陸海交界處,水黃皮的長勢良好,可作為改良鹽堿地的先鋒樹種。國有惠安赤湖林場在木麻黃林帶內側的沙地,營造水黃皮片林,生長表現良好。水黃皮還可做沙灘木麻黃的伴生樹種。

與之形成復層的混交林,減少木麻黃病蟲害的發生,改善木麻黃純林生態效益較差的問題,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其根部的根瘤菌也具有固氮作用,有改良沙灘土壤,提高沙灘土壤肥力的作用。

防火樹種:水黃皮枝干和葉片含水率較高,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可用于山嵴防火隔離帶的造林。據中國臺灣國立中興大學研究結果,水黃皮的枝干和葉片的含水率分別為16.08%和19.24%,是理想的防火樹種,適宜用于營造防火林帶。

固碳環保樹種:據中國臺灣大學王亞南等人的研究,水黃皮凈光合作用率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強,單株10年生的水黃皮行道樹,每年可固定18.02千克,是高固碳的樹種,有利于改善氣候環境,降低溫室效應。

觀賞:水黃皮具有傘型樹冠,枝繁葉茂,花多成串,種植第3年就會開花,且花期較長,觀賞價值高,也是庭院、校園、園林和行道綠化的優良樹種。由于具有抗風和耐鹽堿的特性,成為沿海地區園林綠化和行道樹的首選樹種之一。

2012年中國福建省高速公路兩側綠化工程,漳浦縣沙西鎮北旗村的沿海低洼地段,種植一般的樹種都因浸水成活不了,選用水黃皮和黃槿,種植后不但成活率高,且綠化效果好。由于水黃皮具抗風、耐鹽堿、抗旱和耐澇的特點,常作為濱海地區的園林綠化樹種,與其他樹種配置,形成獨特的濱海植物景觀。

經濟:水黃皮是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成熟林的水黃皮結果量較大,種子含油率達20-30%左右,可提煉為生物燃料油。椐調查,10年生的水黃皮,單株可產種子10-28千克,平均1公頃可收獲種子2250-63000千克。

木材:利用水黃皮樹桿通直,木材硬度較大,結構致密,紋理美觀,易于加工,是理想的實木高檔家具用材。

藥用:水黃皮全株均可入藥。從水黃皮成分研究方面開展比較多,已從水黃皮中分離到的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二氫黃酮、查耳酮、二氫查耳酮、三萜、生物堿及氨基酸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水黃皮具有抗菌、抗炎、鎮痛、抗病毒、抗潰瘍和抗腫瘤等生物活性,是一種有開發潛力的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