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樹,“中國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屬的植物,英文名為Phoenix Tree、別名青桐、桐麻 ,也屬落葉大喬木,高達15米;樹干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原產中國,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也為普通的行道樹及庭園綠化觀賞樹。

我們所說的法國梧桐其實就是懸鈴木中的一種,只是因為葉子似梧桐,而被大家誤以為是梧桐。梧桐生長快,木材適合制造樂器,樹皮可用于造紙和繩索,種子可以食用或榨油,由于其樹干光滑,葉大優美,是一種著名的觀賞樹種。

中國古代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許多傳說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梧桐對于中國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作家豐子愷的同名文章《梧桐樹》堪稱佳篇。梧桐已經被引種到歐洲、美洲等許多國家作為觀賞樹種。

形態特征:梧桐樹為圓錐花序頂生,長約20~50厘米,下部分枝長達14厘米,花淡紫色;萼5深裂幾至基部,萼片條形,向外卷曲,長7~9毫米,外面披淡黃色短柔毛,內面僅在基部披柔毛;

花梗與花幾等長;雄花的雌雄蕊柄與萼等長,下半部較粗,無毛,花藥15個不規則地聚集在雌雄蕊柄頂端,退化子房梨形且甚小;雌花的子房圓球形,被毛覆蓋。梧桐樹的花期6月左右。

梧桐樹為蓇葖果膜質,有柄,成熟前開裂成葉狀,長6~11厘米、寬1.5~2.5厘米,外面短茸毛或幾無毛,每蓇葖果有種子2~4個;種子圓球形,表面有皺紋,直徑約6~7毫米。

生長習性:梧桐樹是喜光植物。喜溫暖氣候,不耐寒。適生于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喜堿。根肉質,不耐水漬,深根性,植根粗壯;萌芽力弱,一般不宜修剪。生長尚快,壽命較長,能活百年以上。在生長季節受澇3~5天即爛根致死。發葉較晚,而秋天落葉早。

葉、花、根及種子均可入藥,種子還可炒食及榨油。對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抗性。怕病毒病,怕大袋蛾,怕強風。宜植于村路邊、宅旁、山坡、石灰巖山坡等處。陽性樹種,好生于溫暖濕潤的環境;耐嚴寒,耐干旱及瘠薄。夏季樹皮不耐烈日。在砂質土壤上生長較好。

梧桐樹的養殖方法:梧桐樹常用播種法繁殖,扦插、分根也可。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干脫粒后當年秋播,也可沙藏至翌年春播。條播行距25厘米,覆土厚約1.5厘米。每畝播量約15公斤。

沙藏種子發芽較整齊,播后4至5周發芽。干藏種子常發芽不齊,可在播前先用溫水浸種催芽。正常管理下,當年生苗高可達50厘米以上,翌年分栽培養。三年生苗即可出圃。栽植地點宜選地勢高燥處,穴內施入基肥。

定干后,用蠟封好鋸口。注意梧桐木虱、霜天蛾、刺蛾等蟲害,可用石油乳劑、敵敵畏、樂果、甲胺磷等防治。在北方,冬季對幼樹要包扎稻草繩防寒。入冬和早春各施肥一次。

梧桐樹的作用用途

梧桐子:梧桐子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干燥成熟種子。秋末至冬初采收,除去雜質,曬干。干燥種子,圓球形或類圓形,徑6~8mm,黃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皺縮成網紋狀。外層種皮較脆,易破裂,內層種皮堅韌。

除去后,內有肥厚的淡黃色胚乳;子葉兩片薄而大,緊貼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較狹的一端。氣、味均微。以個大、飽滿、棕色、無雜質者為佳。陶隱居云:“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而無子。

梧桐色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亦可食。”李時珍說:“梧桐處處有之。樹似桐而皮青不皵,其木無節直生,理細而性緊。葉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細蕊,墜下如醭。

其莢長三寸許,五片合成,老則裂開如箕,謂之藁鄂。其子綴于藁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皺。其子,甘平無毒。”考《政和本草》及《本草綱目》所載之梧桐為梧桐科之梧桐。

主要用途:梧桐樹為栽培于庭園的觀賞樹木。木材輕軟,為制木匣和樂器的良材。種子炒熟可食用或榨油,油為不干性油。根皮、莖、葉、花、果和種子均可藥用,治腹瀉、疝氣、須發早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樹皮的纖維潔白,可用以造紙和編繩等。木材刨片可浸出粘液,稱刨花,潤發。

園藝景觀:梧桐樹樹干高大而粗壯,枝葉茂盛,樹冠呈卵圓形,樹干端直,樹皮青綠平滑,側枝粗壯,翠綠色。生長迅速,易成活,耐修剪,所以廣泛栽植作行道綠化樹種,也為速生材用樹種;

對二氧化琉、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對抗性。葉、花、根及種子均可入藥。常用于園林觀賞,小區,園林,學校,事業單位,工廠,山坡、庭院、路邊、建筑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