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棠是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0.5-1.3米。莖直立或在基部上升,單一或數莖叢生,不分枝或上部具分枝。葉無柄,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至橢圓形、或狹長圓形。

花序具1-35花,頂生,近傘房狀至狹圓錐狀,后者包括多數分枝。蒴果為或寬或狹的卵珠形或卵珠狀三角形。種子棕色或黃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于中國、俄羅斯(阿爾泰至堪察加及庫頁島)、朝鮮、日本、越南北部、美國東北部及其近鄰的加拿大;在中國除新疆及青海外,全國各地均產。瑞典烏普薩拉有引種栽培。生長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林緣、灌叢間、草叢或草甸中、溪旁及河岸濕地等處。

全草藥用,主治吐血、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瘡癤癰腫、風濕、痢疾以及月經不調等癥;種子泡酒服,可治胃病,并可解毒和排膿。全草也是烤膠原料,此外民間有用葉作茶葉代用品飲用,也可供觀賞。花朵較大,花色鮮艷,花期較長,為優良的宿根花卉。

形態特征:年生草本,高0.5-1.3米。莖直立或在基部上升,單一或數莖叢生,不分枝或上部具分枝,有時于葉腋抽出小枝條,莖及枝條幼時具4棱,后明顯具4縱線棱。葉無柄,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至橢圓形、或狹長圓形。

長(2-)4-10厘米,寬(0.4-)1-2.7(3.5)厘米,先端漸尖、銳尖或鈍形,基部楔形或心形而抱莖,全緣,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通常淡綠色且散布淡色腺點,中脈、側脈及近邊緣脈下面明顯,脈網較密。

生長習性:生長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林緣、灌叢間、草叢或草甸中、溪旁及河岸濕地等處。性喜溫暖和陽光照射的氣侯環境,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8-25℃,但略低或略高于這種溫度,植株也能正常生長。性喜疏松肥沃、濕潤通透的土壤。

繁殖方法:黃海棠的繁殖,可用播種的方法,進行有性繁殖;也可用扦插或分株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  

播種:黃海棠的播種繁殖,關鍵是要挑選優良品種,掌握開花時機。一般可在第一批開花的植株中,挑選花型優美、色彩鮮艷的健壯植株,進行人工授粉。每盆留花6-8朵,其余花蕾剪除,以便集中養分,促進植株長勢旺盛、種子飽滿。種子采收后,可在秋涼時在溫室中播種,也可將種子貯藏起來,待到次年春暖花開時播種。  

播種可用土陶花盆代替苗床,花盆的大小可根據種子的多少而定。播種基質可用沙質壤土4份、菜園土2份、森林腐葉土2份、堆積的腐殖土2份配制。使用前用強陽光曝曬,進行紫外線消毒。黃海棠的種子在播種前,可用30-35℃的溫水浸泡種子。

種子剛放入溫水中要不斷地攪動,水涼了以后,繼續浸泡24-48小時再把種子撈起來用混毛巾包裹,放在19-20℃的恒溫(注意,溫度過高,反而延遲種子萌發)條件下催芽,每天用20℃的溫水浸泡毛中一次。  

一周后再以1-2厘米的株行距,把膨大的種子點播在苗床內,用細孔噴壺把水噴透后,種子上面覆蓋一層細沙土。注意不能蓋土過厚,過厚對種子萌發不利。播種后,苗床上要用玻璃覆蓋,把苗床置于溫暖的地方養抑。苗床溫度控制在18-20℃之間,一般15-20天,種子開始萌發,幼苗破土而出。  

分株:黃海棠的分株繁殖,可在春季的3-4月進行。分株以前,將花盆擺放在向陽的地方,澆一次透水,第二天待盆土吸水松軟后,從花盆中帶土團托出整個株體,抖去附著土和根際間的沙質土,露出根莖和葉芽,依其自然生長狀態,用鋒利快刀分切,或用手掰開,以2-3根為一窩,進行分株栽培。

栽培前,對分株苗的切口、可用熟石灰涂抹,進行傷口干燥消毒處理。黃海棠的栽培,要選大小適宜的塑料花盆,或者宜興陶瓷花盆,用素沙土栽培;栽好后把水澆透,置于蒴蔽通風地方,緩苗7-10天,待植株恢復生機后,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扦插:黃海棠生長繁茂,再生能力強,蒔養者可根據其生長習性,用扦插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扦插時間,從中國北方地區的實踐操作經驗來看,以5-6月打插最好。如果園林部門大量繁殖,可用露地苗床,但要選擇地勢稍高、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通透性好的沙質土壤,進行深翻,耙細整平,理廂制作露地苗床。

苗床內再填一層20-25厘米厚的素沙土,作為扦插基質,因為這種土沒有病菌,也不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如果家庭少量繁殖,可用大號土陶花盆,代替苗床,基質可用蛭石、珍珠巖,或河沙(高溫消毒)。準備工作做好以后,便可進行打插繁殖。  

扦插時,插穗要選當年生長的健壯枝條,取其頂端,每段長8-10厘米,剪去基部葉片,留頂端2-4片。待切口稍干后扦插。操作時,可用竹簽打孔、順勢插入,覆土后輕輕壓一壓。插入土壤部分,不宜過深,一般為插穗長度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