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色木芙蓉又名三弄芙蓉,為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2米至5米,枝條密被星狀短柔毛,單葉互生,掌狀,5 裂至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邊緣有鋸齒,葉柄圓筒形,長達20厘米。花生于葉腋或枝頂,多為重瓣復心,花徑15厘米左右,花期9月至11月。

據南宋《種藝必用》一書記載:弄色木芙蓉產于邛州,其花一日白,二日鵝黃,三日淺紅,四日深紅,至落呈微紫色,人稱“文官花”。普通的木芙蓉花一般是朝開暮謝,就是著名的“醉芙蓉”,也是早晨初開花時為白色,至中午為粉紅色。

下午又逐漸呈紅色,至深紅色則閉合凋謝,單朵花只能開放一天。而弄色木芙蓉卻花開數日,逐日變色,實為罕見。由于每朵花開放的時間有先有后,常常在一棵樹上看到白、鵝黃、粉紅、紅等不同顏色的花朵,甚至一朵花上也能出現不同的顏色。

形態特征:桃花紅,梨花白,從花開到花落,色彩似乎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在自然界里,有一些花卉的顏色卻變化多端。例如:金銀花,初開時色白如銀,過一兩天后,色黃如金 ,所以人們叫它金銀花。

我國有種櫻草,在春天攝氏20度左右的常溫下是紅色,到攝氏30度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八仙花在一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有一些花在它受精以后也會變色。比如棉花,剛開時黃白色,受精以后變成粉紅色。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后逐漸變淡,最后幾乎變成白色。

顏色變化最多的花要數“弄色木芙蓉”了。它的花初開的時候是白色,第二天變成了淺紅色,后來又變成了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色彩的變,看起來非常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的變化所玩的把戲。

生態習性:弄色木芙蓉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稍耐半陰,有一定的耐寒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最好。可栽種于庭院向陽處或水塘邊,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旱時注意澆水,每年冬季或春季在植株四周開溝施些腐熟的有機肥,施肥后及時澆水、封土。

在寒冷地區地栽的植株,冬季有些嫩枝會凍死,不必管它,等春季氣溫變暖后就會有新的枝條發出。其修剪在花后進行,樹形既可修剪成喬木狀,又可修剪成灌木狀,但無論哪種樹形都要剪去枯枝、弱枝、內膛枝,以保證樹冠內部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

弄色木芙蓉也可盆栽,盆土要求疏松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生長季節要有足夠的水分,以滿足生長的需求,冬季移到室內越冬,維持0℃至10℃的溫度,以保證其休眠。弄色木芙蓉在花蕾透色時應適當扣水,以控制葉片生長,使養分集中在花朵上,防止花瓣邊緣干枯。

三弄芙蓉的養殖方法:弄色木芙蓉的繁殖以扦插為主,多在冬春季節進行,插穗宜選取當年生健壯而充實的枝條,每段長10厘米至15厘米,插于沙土中1/2 左右,在北方地區應罩上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約1個月左右可生根。此外,也可在6月至7月用壓條法繁殖,2月至3月用分株法繁殖。播種繁殖也容易出苗,但變異性較大,一般不采用。

弄色木芙蓉的非試管快繁:運用植物非試管快繁技術來繁殖弄色木芙蓉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快繁材料宜選取當年生健壯而充實的枝條,每段長5~15厘米,留2-4個節,去掉下部葉子或一葉一芽。

用生根促進劑快繁寶1號50ppm浸泡下切口基部2個小時,處理后插于快繁苗床的珍珠巖基質中,開啟植物非試管快繁計算機,設置植物類型為陽性,一般20天左右可生根。

三弄芙蓉的文化背景:南宋《種藝必用》記載了弄色木芙蓉的花色變換情況:“其花一日白,二日鵝黃,三日淺紅,四日深紅,至落呈微紫色。”文又載:“普通的木芙蓉花一般是朝開暮謝,名‘醉芙蓉’,早晨初開花時為白色。

至中午為粉紅色,下午又逐漸呈紅色,至深紅色則閉合凋謝,單朵花只能開放一天。而弄色木芙蓉卻花開數日,逐日變色。由于每朵花開放的時間有先有后,常常在一棵樹上看到白、鵝黃、粉紅、紅等不同顏色的花朵,甚至一朵花上也能出現不同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