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桂,葉子對生,多呈橢圓或長橢圓形,葉面光滑,革質,葉邊緣有鋸齒;秋季開花,花簇生于葉腋,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黃、橙紅等色,極芳香;核果成熟后為紫黑色。花朵顏色稍白,或淡黃,香氣較淡,葉片薄。是木樨屬桂花的變種。

與其他品種最大的差別就是它長年開花,即一年四季都會開花,所以四季桂的別稱是月月桂(月月桂除了是四季桂的別名之外,還是四季桂的品種之一),但是其花香也是眾多桂花中最淡的,幾乎聞不到花香味。四季桂的品種又分為月桂、四季桂、佛頂珠、日香桂和天香臺閣等。

形態特征:四季桂的花為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1-3個成簇狀或短總狀排列,開花前由4枚交互對生的總苞片所包裹,呈球形;總苞片近圓形,外面無毛,內面被絹毛,總梗長達7毫米,略被微柔毛或近無毛。

雄花:每一傘形花序有花5朵;花小,黃綠色,花梗長約2毫米,被疏柔毛,花被筒短,外面密被疏柔毛,花被裂片4,寬倒卵圓形或近圓形,兩面被貼生柔毛;能育雄蕊通常12,排成三輪,第一輪花絲無腺體,一第二、三輪花絲中部有一對無柄的腎形腺體。

花藥橢圓形,2室,室內向;子房不育。雌花:通常有退化雄蕊4,與花被片互生,花絲頂端有成對無柄的腺體,其間延伸有一披針形舌狀體;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稍增大,鈍三棱形。四季桂的花黃白色或淡白色,一年開花數次,但仍以秋季為主。

生長習性:四季桂,弱陽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不耐嚴寒。喜光,也耐蔭,在幼苗時要有一定的遮蔭度。對土壤要求不高,喜地勢高燥、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

尤以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最為適宜。不耐干旱瘠薄土壤,忌鹽堿土和澇漬地,栽植于排水不良的過濕地,會造成生長不良、根系腐爛、葉片脫落,最終導致全株死亡。

四季桂的繁殖方式

嫩枝插穗:選擇品種優良、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株采穗,剪取樹冠外圍上部當年生半木質化的嫩枝作為插穗。插穗處理時要將其剪成2~3cm,頂端保留1~2個葉片。穗條上端剪成平口,基部削成斜面。

斜面要光滑,以利扦插和愈合生根。穗條用0.1%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浸泡10min消毒。然后將基部浸入50mg萘乙酸或100mg的ABT生根粉1號溶液中,1h后取出扦插,或用200mg萘乙酸浸10min后扦插。

扦插完畢后及時澆水覆蓋薄膜和防曬網或草簾。發現薄膜內無水珠且床面干燥、表土呈灰白色時,應及時噴水保濕,澆水要澆透,但不宜過多,否則易引起土壤板結,滋生細菌、致使插條腐爛。插后每隔5~6d掀開薄膜補充水分,并結合噴施0.1%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

隔7d噴灑2000倍多菌靈溶液1次,以防止插穗感染細菌而造成皮層腐爛。要經常保持圃地的通透性,防止插穗幼根因缺氧引起腐爛;下雨后及時松土,保證土壤疏松透氣,利于生根,但注意不要碰到插條。每隔10d噴施0.2%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以促進插穗根系和新梢生長。

高空壓條:對一二年生的枝條刻傷或環狀剝皮,然后用對開的竹筒、花盆、厚紙筒或塑料薄膜包合于刻傷處,里面空隙處填上礱糠灰、苔蘚、培養土、珍珠巖等物質,經常保持濕潤。

但水分不易過多,待生根后可切離母株。用塑料薄膜制成的高壓套袋的內徑一般為4~5cm,長8~10cm。刻傷與環剝的部位在節的下方,此處易于生根,剝去韌皮部的寬度為1~2cm。

高空壓條法多在春季萌芽前進行,也可在夏季生長期間進行,在梅雨季節進行也有很好的效果。據試驗,蠟梅40~50天生根,月季20~30天生根。高壓繁殖時,生根時間一般較長,約3至4個月之久,切離母株后,必須放置蔭涼處,養護一段時間才可以移植。

注意的是壓條所用的土壤,必須疏松、濕潤而富含有機質,更要與壓條按實,壓條之后,經常保持濕潤,土壤不可缺水干旱,否則會影響成活生根。冬季嚴寒地區,必須用稻草棉絮等包裹防寒,不能使壓條受凍。

砧木嫁接:嫁接四季桂所用砧木,主要有女貞、白蠟、丁香、流蘇等。女貞作砧木的缺點是根系過于發達,不宜盆栽,,而且開花晚。白蠟作砧木的缺點是壽命短,而且冬季容易落葉、開花較少。

丁香作砧木則樹干上粗下細,樹形頭重腳輕。流蘇作砧木親和力好,抗旱抗寒,適應性強,壽命長,樹齡可長達百年以上。因此,盆栽桂花嫁接繁殖最適宜的砧木是流蘇。

嫁接技術

芽接法:此法尤其適宜砧木粗大,砧、穗均不易離皮時進行。枝接可在休眠期進行,但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多采用切接和劈接法。枝接法:此法尤其適宜砧木粗大,砧、穗均不易離皮時進行。枝接可在休眠期進行,但通常在春、秋兩季進行,多采用切接和劈接法。

靠接法:將砧木主干靠近適宜嫁接的桂花枝條,在兩者適宜的部位各削一個3厘米左右的平滑削面,深度達直徑的1/3左右。將兩者削面對靠,至少有一側形成層對齊,用塑料薄膜條帶綁扎結實。此法適于生長旺季,一般在6~7月間。嫁接后30天左右就能愈合,但最好在花蕾充實后再與母體分離。

四季桂的病蟲害防治

枯斑病:該病病原菌多從葉緣、葉尖端侵入,發生在葉片的葉緣和葉尖。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淡褐色小點,逐步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后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灰褐色大斑,邊緣為深褐色。

枯斑病發生在7至11月份,在環境條件不好的棚室內全年可發生。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風、水傳播侵染。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有利于發病。植株生長衰弱時及越冬后的老葉及植株下部的葉片發病較重。

炭疽病:該病侵染桂花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后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至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防治措施:選擇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基質栽植桂花;增施有機肥及鉀肥;栽植密度要適宜,以便通風透光,降低葉面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科學使用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1:2:200倍的波爾多液,以后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至1500倍液。重病區在苗木出圃時要用10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