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軸草,又名三葉草,(學名:Trifolium Linn),別名香車葉草。豆科車軸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身高為10-60厘米;是具有廣泛栽培意義的一類重要牧草作物,也是重要的綠肥與水土保持植物。性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耐旱性差,耐濕,在稍酸性或鹽堿性土壤上均能生長。

車軸草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南北美洲的溫帶。其中紅車軸草還可用于止咳,止喘,鎮痙,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紅車軸草均有記載。其提取物對現代藥理學亦有良好的科研價值。

形態特征:短期多年生草本,生長期達5年,高10-30厘米。主根短,側根和須根發達。莖匍匐蔓生,上部稍上升,節上生根,全株無毛。掌狀三出復葉;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基部抱莖成鞘狀,離生部分銳尖;葉柄較長,長10-30厘米;

旗瓣橢圓形,比翼瓣和龍骨瓣長近1倍,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子房線狀長圓形,花柱比子房略長,胚珠3-4粒。莢果長圓形;種子通常3粒。種子闊卵形。花果期5-10月。 

生長習性:我國常見于種植,并在濕潤草地、河岸、路邊呈半自生狀態。原產歐洲和北非,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中國常見野生種與引入種共8種,其中栽培較普遍的種有紅三葉、白三葉與黃三葉等。原產歐洲、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北均有栽培。鄢陵西部、北部等廣為栽培。 

車軸草的栽培技術:堿的各種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長;甚至在園林下也能種植。播種后出苗前,若遇土壤板結時,要及時耙耱,破除板結層,以利出苗。苗期生長慢,為防雜草危害,要中耕松土除草1~2次;

發現害蟲危害,要及時防治。生長二年以上的草地,土層緊實,透氣性差,在春、秋兩季返青前和放牧刈割后的再生前,要進行耙地松土,并結合松土追肥,每畝過磷酸鈣20~25千克。

或磷二氨5~8千克,以利新芽新根生長發育。白車軸草種子細小,幼苗頂土能力差,因而播種前務必將地耙平耙細,有利于出苗,在翻耕時施入廄肥和適量磷肥,在酸性土壤上宜施用石灰。

白車軸草可春播或秋播,在南方以秋播為宜。秋播不宜遲于10月中旬,播種過晚則越冬易受凍害。單播時,每畝播量為0.25~0.5kg。種子田的播量可適當減少,每畝為0.35kg。白車軸草單播時,多采用條播,混播時,則條播、撒播均可。

條播時行距為30cm,播深1.0~37.5px。撒播時,一般將種子撒在土表略加覆土即可。在新開墾地或近幾年未種過白車軸草的地上種植白車軸草時,播前應進行根瘤菌接種。采用白車軸草草根瘤菌拌種,提高固氮能力,能大大提高草地的產量。

白車軸草最適宜與多年生黑麥草、羊茅、貓尾草、狐茅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其播量每畝為0.1~0.3kg,在混播草地上,應保持白車軸草與禾本科牧草的適當比例。當禾草生長過于旺盛時,可采用刈割或放牧的辦法促其生長。

一般認為,禾本科牧草與白車軸草的產草量2:1較好,如果混播成員中還有其他三葉草,則其播量還要減少,每畝約0.l kg。這樣既可以防止膨脹病的發生,又可以保持單位面積干物質和蛋白質產量最高。

除白車軸草用種子繁殖外,還可以用匍匐莖進行扦插繁殖。由于苗期生長緩慢,草地易被雜草侵害,因而在春季或秋季可采用分株方法移栽進行繁殖。一公頃根可繁殖10~20公頃。

培養方法:三葉草在盆內最好移栽其苗,栽植時期一年四季均可。一般可春天栽植,經過一夏天,秋季即能長滿直徑50厘米的盆面。栽植時沿盆邊挖穴栽植,因其生長很快。

株距不要太密(稀一點前期還不影響對盆內植物的施肥)。當盆面覆蓋滿以后,對盆內植物可施液體肥料。當施液肥也不能滿足其生長需求時,可將予施肥部位的三葉草挖出后進行施肥。

要進行全面施肥時,可將三葉草全部挖出,待施肥完畢后,再重新栽植。當植株生長過于茂密時,可進行刈割,使其重新生長。 作地被種植時,耐粗放管理,注意防治銹病。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只要在降水充足,氣候濕潤,排水良好,不是強。

繁殖方法:白車軸草用種子繁殖、匍匐莖進行扦插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