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仙(學名: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 L.):又名洋水仙、喇叭水仙等,石蒜科多年生草本。鱗莖球形;葉直立向上,寬線形,鈍頭。黃水仙花莖高約30厘米,頂端生花;

佛焰苞狀;花被管倒圓錐形,花被裂片長圓形,淡黃色;副花冠稍短于花被或近等長。黃水仙喜冬季濕潤、夏季干熱的生長環境。黃水仙分布于西班牙、葡萄牙、德國、英格蘭和威爾士等地。黃水仙的花語:神秘。

形態特征:黃水仙為多年生草本。有皮鱗莖卵圓形。直徑2.5-3.5厘米。葉4-6枚,直立向上,寬線形,長25-40厘米,寬8-15毫米,鈍頭。黃水仙的花莖高約30厘米,頂端生花1朵;

佛焰苞狀總苞長3.5-5厘米;花梗長12-18毫米;黃水仙的花被管倒圓錐形,長1.2-1.5厘米,花被裂片長圓形,長2.5-3.5厘米,淡黃色;副花冠稍短于花被或近等長。黃水仙花期春季。

生長習性:黃水仙喜冬季濕潤、夏季干熱的生長環境。因此,盆栽黃水仙秋冬根生長期和春季地上部生長期均需充足水分,但不能積水。黃水仙開花后逐漸減少,鱗莖休眠期保持干燥。

黃水仙對光照的反應不敏感。除葉片生長期需充足陽光以外,開花期以半陰為好。黃水仙生長期長時間光線不足,葉片伸長柔軟、下垂,但對開花影響不大。黃水仙應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至微堿性砂質壤土為宜。

黃水仙的繁殖方式

分球繁殖:鱗莖內的側芽膨大形成子鱗莖。秋季挖出鱗莖時分出子鱗莖進行分球繁殖,自然繁殖率為4-5倍。主鱗莖開花率100%,側鱗莖開花率80%-90%。子鱗莖需培養2-3年后成為開花種鱗莖。

為提高繁殖系數,可人工誘發子鱗莖。用利刀將充實鱗莖自鱗莖盤向頂部交叉縱切3-4刀,深度約為鱗莖高的榮昌盛/2,以損及短縮莖的生長點為度。切割后將鱗莖倒置于清潔的干沙中。

使其產生愈傷組織,再放21℃繁殖箱內培養,溫度漸升高至30℃,相對濕度85%,約3個月形成多數子鱗莖,可取下分植。誘發的子鱗莖培育3-4年成為開花鱗莖。

播種繁殖:9月中旬播種。播種土用腐葉土、泥炭和粗沙混合土,經消毒后裝盆待播。播后精細管理,翌春出苗,有1片葉子。初夏葉、根相繼枯萎,形成休眠小鱗莖。小鱗莖需培育4-5年成為開花鱗莖。

組培培養:以鱗莖或芽尖、莖盤作為外植體。先將洗滌劑清洗干凈,再用75%酒精和0.1%升汞消毒30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接種于添加2,4-D2毫克/升和激動素0.1毫克/升的MS培養基上。

半個月后轉移至MS加6-芐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和萘乙酸1毫克/升的培養基,約15天可形成幼苗,再轉移到1/2MS加吲哚丁酸1毫克/升的生根培養基上,10天后形成生根小苗,經3年培育成開花鱗莖。

黃水仙的作用用途:黃水仙的主要價值是花有觀賞的價值,其花美麗深受大眾喜愛。黃水仙冬春開花,花大色艷,是新春佳節較好的盆花與切花。用它點綴窗臺、陽臺和客室,顯得格外清秀高雅。

用于花壇、化境、草坪和水池邊緣擺放,使得早春風光更加明媚。開花的盆栽黃水仙商品應放5-12℃溫度范圍,照度保持在2000-3000勒克斯,每天照明12-14小時,其商品價值能保持長久。

黃水仙的文化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來,荷蘭、比利時、英國等國對黃水仙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做了大量工作。至今,黃水仙的栽培品種達到26000個,平均每年推出160個新品種。黃水仙在世界各國廣泛栽培和應用。

主產國荷蘭黃水仙的年產值達到1400萬美元,列切花產值的第十六位。在歐美、日本等地,黃水仙已由環境布置、切花欣賞轉向盆栽觀賞。栽培品種和栽培技術都朝盆栽方向發展。

中國栽培黃水仙始于19世紀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種栽培。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植物園相繼引種。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國不少城市大量引進黃水仙鱗莖作展覽和大環境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