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荵又叫電燈花,屬花荵科,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厘米;莖直立;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互生,單數羽狀復葉,小葉11~21,卵狀披針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梗及萼片上有腺毛;萼鐘狀,5裂;
花冠5裂,藍紫色;蒴果圓形。花荵生于濕草地、山溝、灌木林,我國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分布。該植物可入藥,有祛痰,止血,鎮靜之功效,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胃潰瘍出血,咳血等。
形態特征:花荵為羽狀復葉互生,莖下部葉長可達20多厘米,莖上部葉長7-14厘米,小葉互生,11-21片,長卵形至披針形,長1.5-4厘米,寬0.5-1.4厘米,頂端銳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有疏柔毛或近無毛,無小葉柄;葉柄長1.5-8厘米,生下部者長,上部具短葉柄或無柄,與葉軸同被疏柔毛或近無毛。
花荵為聚傘圓錐花序頂生或上部葉腋生,疏生多花;花梗長3-5(-10)毫米,連同總梗密生短的或疏長腺毛;花萼鐘狀,長5-8毫米,被短的或疏長腺毛,裂片長卵形、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銳尖或鈍頭,稀鈍圓,與萼筒近相等長;
花冠紫藍色,鐘狀,長1-1.8厘米,裂片倒卵形,頂端圓或偶有漸狹或略尖,邊緣有疏或密的緣毛或無緣毛;雄蕊著生于花冠筒基部之上,通常與花冠近等長,花藥卵圓形,花絲基部簇生黃白色柔毛;子房球形,柱頭稍伸出花冠之外。花荵的花期6-7月?;ㄇY的果期7-8月。
生長習性:花荵生于海拔(1000-)1700-3700m的山坡草叢、山谷疏林下、路邊灌叢及溪流濕地。 花荵生于向陽草坡、濕草旬。
花荵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4月中旬為整地時間,方法是施優質農家肥2000 Kg/Hm2,用50%可濕性多菌靈750倍液噴施土壤,對播種地進行深翻,深度30 Cm左右,根據地形將地整成高床,苗床高20 Cm、寬I. 5 M,苗床長則根據地形的自然長度,要求細作、整平,清除石塊和殘留的作物根,等用;
選種:種子準備采摘、收集顆粒飽滿、發育完善、大小基本一致、不攜帶病蟲卵細菌的花惹種子,控制種子水分119Γ13%,待播種用;
種子處理:播種前先用清水選種,除去空癟的種子和雜質,每畝播量 300-350g,播前用水浸種12h,撈出后與3飛倍細沙混合,在畦面上按行距13 15cm開淺溝, 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蓋土,播后稍鎮壓,澆水,春播后約20d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后期每年澆水4次,分別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和10月上旬,結合第2次灌水追肥 I次,每畝施尿素15kg,過磷酸I丐IOkg,硫酸亞鐵5kg ;當花惹苗高達5 Cm時進行第I次中耕。
清除雜草,第2次中耕培土應在6月中旬進行,培土高度應不低于4cm,為了保證全苗,當苗高3 Cm時,及時查苗補苗,拔除病株;經統計,采用此技術,花惹種子的萌發率達到了 95%,而對種植成活率達到了 98%。
花荵的病害防治:花惹的病蟲害相對較少,若發現病害植株應及時拔除燒毀或深埋,同時采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噴霧,對于蟲害,可采用樂果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