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草:原產(chǎn)于美洲熱帶地區(qū)。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不耐寒,恤霜凍,耐半陰,怕積水,宜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質(zhì)土壤中生長。常綠或半常綠灌木,盆栽時株高0.5米~2米,在亞熱帶地區(qū)可長到6米以上。莖直立而光滑,質(zhì)地松軟,髓部中空,全身具乳汁。
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闊披針形,長10厘米~15厘米。開花時枝頂?shù)墓?jié)間變短,上面簇生出紅色的苞片,向四周放射而出,苞片和葉片相似,只是較狹,是主要觀賞部位。
小花頂生在苞片中央的杯狀花序內(nèi),雌雄同株異花,雌花單生于花序的中央,雄花多數(shù),均無花被。猩猩草上部葉片紅白鑲嵌, 異常熱鬧,常用作花境或空隙地的背景材料, 也可作盆栽和切花材料。
形態(tài)特征:猩猩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30-50厘米,直徑2-7毫米,基部有時木質(zhì)化。莖直立,上部多分枝,高可達1米,直徑3-8毫米,光滑無毛。
猩猩草的葉互生,卵形、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尖或圓,基部漸狹,長3-10厘米,寬1-5厘米,邊緣波狀分裂或具波狀齒或全緣,無毛;葉柄長1一3厘米;總苞葉與莖生葉同形,較小,長2-5厘米,寬1-2厘米,淡紅色或僅基部紅色。
猩猩草的種子卵狀橢圓形,長2.5-3.0毫米,直徑2-2.5毫米,褐色至黑色,具不規(guī)則的小突起;無種阜,蒴果扁圓形,卵圓形,黑色,猩猩草的果實9~10 月成熟。猩猩草的花期5-8月。
生長習(xí)性:猩猩草旱生、不耐寒,喜光照。耐干不耐濕。入秋出現(xiàn)紅色葉。猩猩草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 不耐寒, 恤霜凍,耐半陰, 怕積水, 宜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質(zhì)土壤中生長。
猩猩草的繁殖方式:猩猩草常用播種繁殖。4月春播,播后7-10天發(fā)芽, 發(fā)芽迅速整齊。種子有自播繁衍能力。
扦插繁殖:猩猩草開花以后,即進入半休眠狀態(tài)。為了采取插條,把植株放在2C~3C的環(huán)境里,保持適當(dāng)?shù)母稍餇顟B(tài)。到3月份時,提高溫度和澆水量,打破休眠,并取出植株,除去部分老根和盆土,換肥沃的新土,澆足水分,放置在較高溫度的室內(nèi),促使萌發(fā)生長。
4~5月即可采條扦插。扦插時期,決定于栽培目的,如果作為切花栽培,扦插時期應(yīng)早于盆栽觀賞者,一般4月下旬至7月下旬均可進行。盆栽者以7月扦插較為適宜,因扦插過早,生長期長,枝條長,植株高,降低觀賞價值。
如扦插遲于8月,冬季雖能開花,但苞片短小,觀賞價值降低。春季也可用未萌發(fā)的老枝進行扦插,將老枝剪成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插入干燥的基質(zhì)中,經(jīng)過1天以后再行澆水,使傷口乳汁在干燥狀態(tài)下停止外流。
嫩枝扦插,采條之前,須控制澆水,使盆土保持微干狀態(tài),抑制嫩枝生長,使其組織充實,有利于插穗成活。插條一般用帶生長點的頂端枝段,這種枝段比其下部的枝段容易生根,成活率高,根系發(fā)達。
插穗長度通常12厘米~15厘米,或帶4~5片葉子。插條基部的剪口位置與扦插成活率有著明顯的關(guān)系。據(jù)試驗,剪口在節(jié)下的比在節(jié)間剪斷的成活率高。插條下部的葉片剪去2~3片,保留上面2~3片。
插穗剪好后立即直立浸泡在清水中,一是防止凋萎,二是浸去剪口分泌出的乳汁。浸泡時間l~2小時,不宜太長,然后插入基質(zhì),扦插深度約為插穗長度的1/2。基質(zhì)一般可用蛭石、珍珠巖、純河沙或園土加沙。
插后第一次澆足水,以后澆水不宜太多,可于葉面每天噴水1~2次,注意遮陽并需適當(dāng)通風(fēng)。水多、高溫、空氣不流通,是引起插穗基部腐爛的主要原因。在 15 C~20C的條件下,插后1周便開始生根,3~4周后便可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