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蹄蓮為天南星科,馬蹄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塊莖。葉柄長可達100cm,葉片長戟形,稍下垂,二面綠色,佛焰苞長10cm,白色,有時綠色,管部比檐斜漏斗狀,內面基部深紫色;肉穗花序。
漿果扁球形,綠色,果期8月(昆明)。白馬蹄蓮原產非洲南部。昆明有栽培。喜溫暖濕潤環境,栽培宜用肥沃疏松的腐殖土, 要求光照充足。白馬蹄蓮是優良的切花材料。廣泛應用在花籃,婚禮花束中。
形態特征:白馬蹄蓮為多年生草本,具塊莖。白馬蹄蓮的葉柄長45~100㎝,粗1~2㎝,葉片長20~40㎝,寬7.5~10㎝,稍下垂,二面綠色,具白色斑塊,長戟形,稀心狀箭形,先端驟狹銳尖,側脈細弱,極多數,表面略下凹,背面稍隆起。佛焰苞長10㎝,白色,有時綠色,管部比檐部短1/2,斜漏斗狀,內面基部深紫色;檐部先端漸狹為錐形尖頭。
白馬蹄蓮為肉穗花序:雌花序長1.5~2㎝,粗4~5㎜,雄花序與雌花序近等長,但稍細。子房4~5室,柱頭無柄,盤狀。白馬蹄蓮的漿果扁球形,綠色,直徑1.3㎝,每室有種子1~2枚。白馬蹄蓮的花期6—8月;果期8月(昆明)。
生長習性:白馬蹄蓮既怕寒冷,又畏炎熱和高溫,高溫季節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根莖進入休眠,馬蹄蓮多數冬季低溫期休眠。若溫度適宜,馬蹄蓮可周年開花,但以休眠后再種植的種球開花繁茂。北方溫室栽培花期在11月至翌年5月。切花耐水養,觀賞期冬天15~20天,夏季7~10天。
白馬蹄蓮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主花期過后或休眠期過后,將叢生的健壯母株的塊莖挖出,根據原塊莖大小及芽點多少,把一叢切分成2~3叢(每叢要帶2~3個芽點),另行栽種,正常管理,3個月即可開花。
子球繁殖:把休眠期塊莖挖出,正常分株后,還可切下一些較小的塊莖。這些小塊莖要露地栽培1~2年才能做開花球。秋季封凍前,整地做床,用普通園土栽培子球,子球生長慢,如改用培養基質,則大部分子球當年即可形成開花球。
培養基質用珍珠巖(或粗沙)、腐殖土和泥炭各1份。此外,種植子球時,每100㎡培養床要施入磷酸二銨10㎏,硫酸亞鐵1㎏。高床或低床均可。早春,土壤解凍后,盡早栽培種球。
1㎝以上子球栽植密度為10㎝×10㎝,深度為5㎝,小于1㎝子球可撒播,密度在5㎝×5㎝左右即可,覆土深度2~3㎝。栽培后要及時灌水,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植株進入旺盛生長期時要追施化肥,每10~15d一次,應按氮、磷、鉀1:1:1的完全肥料配成0.5%的水溶液。
子球亦有高溫休眠習性,休眠期要減少甚至停止水肥供應。也可采用遮光率為30%~50%的遮陽網降溫,或用松針和闊葉樹落葉等覆蓋物降低土溫,保證較長的生長季,有利于子球長大。生長期如有花莖出現,應及早除掉,使養分集中,供塊莖生長。至秋季或盛夏高熱季,地上部分干枯時,起球分級貯藏。
組培繁殖:馬蹄蓮組培繁殖應用的外植體為嫩葉及帶芽點塊莖。培養條件:光照度1000~1500lx,光照時間為12~16h,溫度15~25℃。誘導培養基:MS+BA1㎎/L+NAA0.1㎎/L繼代培養基:MS+BA5~10㎎/L+NAA0.2~0.5㎎/L生根培養基:1/2MS+IBA1~2㎎/L當組培苗根系長到1~2㎝時。
打開瓶口煉苗2~3d后上盆,基質用充分消毒過的珍珠巖和草炭土1:1混合物。然后將盆放在塑料棚下保濕(相對濕度90%~100%)、保溫(溫度20℃左右)7d后去覆蓋物,正常養護,1年左右,小苗可開花。
播種繁殖:馬蹄蓮可播種繁殖,但因自然結實率較低,種子不易采到,如播種繁殖,可選留健壯母株,人工輔助授粉,種子成熟后即可采收。采后即播,發芽適溫20℃左右,4周左右幼芽出土,2~3片真葉時移。在優良的栽培管理條件下,二年能養成開花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