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黃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armeniacum)中國植物學家張敖羅1979年初次采集;1982年經陳心啟、劉方媛定名的新種。杏黃兜蘭是蘭科,兜蘭屬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
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2-4月開花。
兜蘭屬植物是蘭科植物最具欣賞價值的物種之一,而杏黃兜蘭因其非常罕見的杏黃花色,填補了兜蘭中黃色花系的空白。杏黃兜蘭花大色雅,花期長達40-50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其花含苞時呈青綠色,初開為綠黃色,全開時為杏黃色,后期金黃色,在陽光下閃耀出一片金輝,顯得富麗而華貴,堪稱兜蘭中的上品。
形態特征:杏黃兜蘭的葉基生,二列,5-7枚;葉片長圓形,堅革質,長6-12厘米,寬1.8-2.3厘米,先端急尖或有時具彎缺與細尖,上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并具龍骨狀突起,邊緣有細齒,基部收狹成葉柄狀并對折而套疊。
杏黃兜蘭的花葶直立,長15-28厘米,淡紫紅色與綠色相間,被褐色短毛,頂端生1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1.3-1.8厘米,淡綠黃色并有紫紅色斑點,稍被毛;花梗和子房長3.5-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
子房有6條鈍的縱棱;花大,直徑7-9厘米,純黃色,僅退化雄蕊上有淺栗色縱紋;中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4.8厘米,寬1.4-2.2厘米,先端近急尖,背面近頂端與基部具長柔毛,邊緣具緣毛;
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長2-3.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而不裂,背面具長柔毛并有2條鈍的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緣毛;花瓣大,寬卵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2.8-5.3厘米,寬2.5-4.8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渾圓,內表面基部具白色長柔毛,邊緣具緣毛;
唇瓣深囊狀,近橢圓狀球形或寬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基部具短爪,囊口近圓形,整個邊緣內折,但先端邊緣較狹窄,囊底有白色長柔毛和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2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急尖,背面具鈍的龍骨狀突起。杏黃兜蘭的花期2-4月。
生長習性:杏黃兜蘭生于海拔1400-2100米的石灰巖壁積土處或多石而排水良好的草坡上。附生于巖壁。兜蘭沒有貯藏養料的組織,需保證喜涼品種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數兜蘭都有要求比較干燥、光線充足的生長環境。
栽培兜蘭時花形大、著花多的植株比較喜溫,較適合把它們放在室內培植。用作插花的兜蘭花形宜大且圓,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數量而忽視其質量。
杏黃兜蘭的園林用途:西南地區的兜蘭葉片通常要厚實硬朗些,花色更為亮麗顯眼,有更好的抗旱保水機制,在抗逆性新品種選育上具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兜蘭盆花生產需要3到5年,由于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花期持久。
且容易管護,在12到30攝氏度范圍能生長,室溫23度環境下能正常開花,因此頗受家庭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是值得開發生產的蘭花種類之一,也是發展小盆栽產業的新興品種。
杏黃兜蘭的文化背景
瀕危原因:杏黃兜蘭一經發現,便在國際園藝界引起轟動,在香港被譽為“金童”、“金兜”,在世界蘭花展中多次獲得金獎。國際上每株賣價高達8000美元,以致濫挖濫采和走私出境特別猖獗,加上生態環境破壞、產地范圍小、原生種群小等原因,杏黃兜蘭已到了滅絕的邊緣,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物種,具有“蘭花大熊貓”之稱。
杏黃兜蘭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還能忍受惡劣的環境,不會因自身的生物學原因而瀕臨滅絕。杏黃兜蘭瀕危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采挖和人們對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杏黃兜蘭在原產地的人為采集、陡坡開墾、山地過度放牧和大面積種植外來樹種等無法控制。
保護現狀:中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的科技人員采取原產地野外生態觀測和遷地保護-繁育-回歸原產地相結合的手段,對杏黃兜蘭進行保育生態學研究。保護杏黃兜蘭應從保護其生存環境入手,設立保護樣地,實行封閉式保護,消除人為活動的威脅。
盡快將一些植株遷往異地予以保護,開展人工播種繁殖,回歸自然。從2000年開始,科研人員在云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對杏黃兜蘭的繁殖式樣、生命周期、生態環境要求、群落結構特征等進行了觀察研究,并進行了遷地深圳繁殖,然后移植回原產地的試驗。
經過5年多的時間,2007年國際一級保護瀕危物種杏黃兜蘭成功回歸自然。從怒山移植到深圳的杏黃兜蘭長勢良好,并能正常開花結果和繁殖,杏黃兜蘭野生居群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