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學名:Ixerisdenticulata)是一種菊科植物。這種植物分布于中國南北各省區;此外,遠東、蒙古、日本、朝鮮及越南也有。苦荬菜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癥。苦荬菜冠毛白色,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花果期3-6月。

生長習性:生長于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分布于中國陜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臺灣(臺東、臺北)、江西(南昌)、湖南、廣東(連平)、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云南(昆明、大理、麗江)。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錫金、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均有分布。

苦荬菜的養殖方法

整地:苦荬菜適應性強,各種谷物作物、蔬菜、瓜果類均為它的良好前作,而苦賣菜的種子小而輕,頂土力弱,因此,土地要求耕翻深度應在20cm以上,整平耙細,施足底肥。

苦英菜高產優質,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播種前需要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料作基肥,一般每畝2300一5000kg。苦英菜適合于畦作,以便灌溉。畦的大小可因地制宜,一船寬2m、長5-10m。機播時可作成大畦。

播種:苦荬菜一般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通常在土地剛化凍即開始播種,北方可與春小麥同時完成播種,南方也可秋播,或在麥類、豌豆等早熟作物以后進行復種,實現一年兩茬。播種方法有條播、撤播。條播行距20一30cm,程土1-1.5cm。干旱地區播后應及時鎮壓,當幼苗長到4-5片真葉時移栽,行距40cm,株距10-20cm。

田間管理:苦荬菜宜密植,如過稀則不僅影響產量,而且會促使莖稈老化,降低品質。閱此.條播時應掌握適宜的播種量,一般不問苗,苗高7一locm時要及時中耕除草。密度過大時可適當地疏苗。

施足氮肥能促進枝多葉大,顯著提高產量和品質。磷、鉀肥不足時,生長緩慢,延遲成熟,且易造成倒伏。除施足基肥外,應存每次別割后追施腐熟的糞尿或硫酸銨、尿素等化肥。

并結合灌水,以便促進再生。北方多迫施速效氨肥,每畝施硫酸銨10一15kg。南方多潑施糞尿肥水。省蚜蟲為害,可噴40%樂果稀1000倍液,噴藥后間隔15d才能飼用。

施肥:苦荬菜生長快、收割次數多、高產,因而需肥較多。播前要施足底肥,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料3500-5000千克,尿素10-15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每次收割后結合灌溉追施腐熟的人糞尿或硫銨、尿素等化肥。

采收:當株高達到40一50cm時,可進行第一次別割,留茬15—20cm。以后每隔20一40dXlj割1次,每次別剖要及時,以保持較高的營養價值,長期使植株處于幼齡階段,可以保持旺盛的生活力。

采種一般是在收割1—2次青飼料后留種。種子陸續成熟,隨熟隨收,也可在種子大部分成熟時收割,打成小捆,放在避風向陽處,晾曬3—4d,輕輕敲打脫粒,種子產量每畝20一30kg,高者可達40kg。

苦荬菜的病害防治:冬季種植苦荬菜,很容易受蚜蟲和害螨為害,常常群集在生長點的嫩葉上刺吸汁液,使生長點萎縮,嫩葉卷曲畸形,造成束頂,不長新根,不發新葉,植株越長越小。

并逐漸失綠黃化枯萎死亡,還誘發煤煙病和傳播病毒病,縮短生長期,使產量和品質都明顯下降。所以,冬季種苦荬菜要注意防治蚜蟲和害螨,以保護生長點和嫩葉。

當冬季種植的苦荬菜成活后,注意檢查苦荬菜的生長點和嫩葉,發現生長點和嫩葉上有少量蚜蟲或害螨吸附,并慢慢爬動時,就要葉面噴灑一次1500倍50%吡蚜酮水溶液,或1500倍20%噻蟲嗪水溶液,或1000倍10%吡蟲啉水溶液,或1000倍0.5%藜蘆堿水溶液進行防治。

在苦荬菜生長發育過程中,若發現有生長點萎縮,嫩葉卷曲現象時,就要連續噴灑2~3次1000倍0.5%二甲基二硫醚、600倍0.5%菇類蛋白多糖混合液,或1500倍2.8%阿維菌素、800倍1.8%辛菌胺乙酸鹽混合液,或1000倍0.5%苯氧威、600倍5%寧南霉素混合液,每10~15天噴灑一次,以殺滅危害生長點和嫩葉的蚜蟲和害螨,并兼防治煤煙病和病毒病。

注意事項:噴藥時必須均勻噴濕所有的葉片,注意噴灑到生長點上,以開始有水珠往下滴為宜。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水沖刷,必須重新補噴一次,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