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燈籠為多為山上野生植物,錦燈籠為茄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果實,有清熱解毒、鎮咳利尿的功能。主產東北三省及內蒙地區。呈燈籠狀,多壓扁,長3~4.5cm,寬2.5~4cm。

錦燈籠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5條明顯的縱棱,棱間有網狀的細脈紋。頂端漸尖,微5裂,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體輕,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棕紅色或橙紅色果實。果實球形,多壓扁,直徑1~1.5cm,果皮皺縮,內含種子多數。氣微,宿萼味苦,果實味甘、微酸。

形態特征:錦燈籠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莖多分枝。葉互生,卵形至卵狀心形,長4~8cm。寬2~6cm,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花單生于葉腋;花萼鐘狀,5裂;花冠鐘狀,淡黃色,直徑6~10mm,5淺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紋;雄蕊5,花藥黃色;子房2室。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2cm,外包以膨大的綠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闊卵形。

錦燈籠為一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莖多分枝。葉互生,卵形至卵狀心形,長4~8cm。寬2~6cm,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花單生于葉腋;花萼鐘狀,5裂;花冠鐘狀,淡黃色,直徑6~10mm,5淺裂。

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紋;雄蕊5,花藥黃色;子房2室。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2cm,外包以膨大的綠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闊卵形。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采制:秋季果實成熟、宿萼呈紅色或橙紅色時采收,干燥。

生長習性:錦燈籠為多年生,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都能生長,山坡、山溝、荒地都能生長良好,抗旱抗寒能力很強。錦燈籠長在海拔500公尺以下陽光充足的開闊地、荒廢地。生長期限120天左右,適應性強。

在國內各地均可種植,溫度要求為12°C--30°C,士壤要求中性或弱酸堿生富含有機質的地塊,光照要求不嚴,重慶地區春季種植可在12月小拱棚育苗,2月底{氣溫穩定超過10度以上}移植大田,4月開始收獲5月中收完。

錦燈籠的栽培技術

栽培:錦燈籠為多年生,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都能生長,山坡、山溝、荒地都能生長良好,抗旱抗寒能力很強。用種子繁殖,春天或上凍前均可播種。播前將種子用溫水浸泡10個小時,撈出后用濕沙拌勻,保持濕潤,每天攪拌一次,過幾天后有發芽的時候再播。

按行距25-30厘米,劃1-1.5厘米深的溝,將種子撒入,復土1厘米再澆水,溫度適宜7-15天出苗。錦燈籠高10厘米時,按株距15厘米定苗,結合中耕除草,6月份畝追施尿素15-20公斤,雨季注意排水。采收加工:秋季果實紅了就可采收,摘除皮內果肉,曬干即可;有的整個曬干入藥,可自選。

栽培要點:選好地,果園山地,平地均可。在選好的地塊中,畝施圈肥4000公斤,復合肥30公斤,均勻撒入地面,翻耕后整平作畦,畦寬以1米為好,有利于管理操作。零星生長于田間地頭、地格子、老房框子和籬笆周圍。

適應性強,生長快,易栽培,好管理,一次種植,可受益幾十年。以黑龍江省種植最為廣泛,錦燈籠于5月上旬萌芽,6月中旬開花,9月下旬果實成熟。一般株高50厘米左右,于7月中旬萌發大量萌蘗,串株結5-7個,百果重250克。

采收與加工:錦燈籠于10月上旬采收,此時葉片全部落地,只剩果實,便于采摘。加工時將果實集中在平坦的水泥地或油板路面上,用腳踩或木磙壓,將果實壓壞,擠出水分、曬干,即可出售。

人工栽培錦燈籠的成本投入低,667平方米用種量500克,成本50元,人工費40元左右,合計投入不超百元。近幾年東北的收購價為每千克10—12元,667平方米產量達]50公斤干品,產值達千元,足有待開發的新致富項目。

病害防治:錦燈籠常見病蟲害有蚜蟲或紅蜘蛛危害莖葉,可用樂果乳劑一斤家2000斤水噴殺。根腐病可用波爾多液澆灌根部,采收前15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