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菊屬菊科臘菊屬一年生草本花卉。種子形狀略呈四棱形,千粒重0.85克。麥稈菊別名蠟菊、貝細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澳大利亞,在東南亞和歐美栽培較廣。喜光,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寒,忌酷熱。麥稈菊象征意義:永恒的記憶、刻畫在心。
播種、扦插、壓條繁殖都可以,秋季開花,味甘苦,微寒,干燥的花瓣呈金黃色,花色鮮艷且長久不褪,古希臘語中意為“太陽”和“金子”。因其花干后不凋落,如臘制成,是制作干花的良好材料,是自然界特有的天然“工藝品”。
形態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20-120厘米,分枝直立或斜升。葉長披針形至線形,長達12厘米,光滑或粗糙,全緣,基部漸狹窄,上端尖,主脈明顯。
頭狀花序徑2-5厘米,單生于枝端。總苞片外層短,履瓦狀排列,內層長,寬披針形,基部厚,頂端漸尖,有光澤,黃色或白、紅、紫色。小花多數;冠毛有近羽狀糙毛。瘦果無毛。
生長習性:麥稈菊不耐寒、怕暑熱,夏季生長停止,多不能開花。麥稈菊喜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喜向陽處生長,施肥不宜過多以免花色不艷。原產澳大利亞。在東南亞和歐美栽培較廣,中國也有栽培,新疆有野生.一般土壤中均可生長,但以貧瘠的砂壤土與向陽地長勢最好。陽光要充足,過濕地不宜淺種。
園林用途:麥稈菊的苞片色彩艷麗,因含硅酸而呈膜質,干后有光澤。干燥后花色、花形經久不變不褪,是做干花的重要植物,可供冬季室內裝飾用,又可布置花壇、花境。
還可在林緣叢植以及秋播,冬春在溫室盆栽。麥稈菊可布置花壇,或在林緣自然叢植。花瓣因含硅酸而模質化,并具有金屬光澤,干燥后形成花色經久不變,因此通過自然陰干或加工成干花制品。
麥稈菊的病害防治
銹病:麥桿菊銹病有黑銹病、白銹病、褐銹病等,都是病菌孢子傳染的,氣候濕潤時容易發病。最早在7月初出現,而以9月發病嚴重。銹病主要危害菊花的葉和莖,以葉受害為重。
黑銹病是銹病中危害較普遍的一種,開始葉片表面出現蒼白色的小斑點,逐漸膨大呈稍圓形突起,不久葉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黃色粉末,隨風飛散,大面積傳染。隨后葉片上生出暗黑色橢圓形斑點,葉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嚴重時自下而上全株染病,致葉片干枯。
白銹病葉子表面發生灰白色圓形病斑,逐漸發干呈紅褐色,最后變成黑褐色,嚴重時會導致菊株枯死,比黑銹病危害嚴重。褐銹病葉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黃色的細小斑點,致葉子枯黃。
銹病是菊花常見的病害,病原為擔子菌亞門,白銹病由柄銹菌屬引起,而黑銹病則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隨菊苗繁殖而傳播,通過風、雨、昆蟲等進行傳播。
病原菌喜涼,不耐高溫,最早在6-7月出現,而以9-12月發生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溫暖多濕季節有利病害發生,在濕度大、光照足、通風不良、晝夜溫差大、10-24℃條件下最易發生,以寒冷、陰雨、日暖夜寒、潮濕天氣發生較嚴重。
栽培管理不良、通風透光條件差、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過量、空氣濕度大等,都會促進菊花銹病的發生。通風不良、透光性差、土壤板結、排水不暢、施氮肥過多、缺肥、多年連作等均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良種;繁殖時母本植株應保證無病蟲害,扦插時用代森錳鋅溶液浸泡插穗,可預防插穗帶菌傳播;加強栽培管理。土壤濕度大、地下水位高的,要注意開溝瀝水,盆栽植株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灌水。
避免密植,加強通風透光,控制肥水,不使土壤過于潮濕。遇降雨天氣,應排清田間積水,以免病菌隨水飛濺傳播。在氮、磷、鉀合理配合的基礎上,適當增施磷、鉀肥,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
栽培土要用消毒新土,切忌連作。地栽菊花在9-11月份受病害較重,連陰雨多,空氣濕度大,連年栽種,極易發病。應注意加強通風,排水降濕,增加光照;控制病害蔓延,一旦發現病葉、病枝要及時剪除,集中深理或漚肥,可消滅上面的病原,以防病菌蔓延。花后要徹底清除病株葉,并集中燒毀,消滅侵染源;
早春發芽前,噴波美3-4度石硫合劑。發病期間噴灑80%代森錳鋅500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交替使用,連噴3-4次,可達到良好防治效果。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及莖,受害葉片上呈白色粉末狀病斑,由點成片,如同白霜。嚴重時葉片變形,停止生長,植株凋萎。該病由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所引起,從8-9月間到入冬由真菌傳染發病。
發病初期,出現白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上長出白色粉狀物,致使葉片卷曲,枝條畸形,花少而小,甚至全株枯死。發病嚴重時,在葉和花蕾上可發現灰白色菌絲,似一層粉霜。
使嫩枝花葉皺縮變形,嚴重影響觀賞效果。特別是在溫室栽培時,病勢蔓延非常迅猛。此病在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光照少、通風不良、晝夜溫差10℃左右時最易感染發病。
防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行距不能過密,土壤濕度不能過高;摘除早期病葉燒毀;7-8月發病前噴灑多菌靈、50%可濕性托布津800-1000倍液、二硝散200倍液、50%代森銨1000倍液或0.2-0.5%石硫合劑,每周一次,連續噴施4-5次。
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危害菊花的葉、莖、花等部位。葉受害時在葉片邊緣呈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輪紋狀波皺,葉柄和花柄先軟化,然后外皮腐爛。花受害時影響種子成熟。高溫多雨、氮肥施用過多、栽植過密以及土壤質地粘重等,都有利于灰霉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客土栽植。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因此,無論是園栽還是盆栽,一律要求土壤是無病菌新土;發現病葉及病重株應及時清除,集中燒掉或深埋,以防病害傳播蔓延;
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根10-15分鐘;重視栽培管理,注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不偏施氮肥,雨季注意開溝,嚴防土壤灌水;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劑、代森鋅、多菌靈等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