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芋又名洋姜、鬼子姜,是一種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3米,有塊狀的地下莖及纖維狀根。莖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短糙毛或剛毛。葉通常對生,有葉柄,但上部葉互生;下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頭狀花序較大,少數或多數,單生于枝端,有1-2個線狀披針形的苞葉,直立,舌狀花通常12-20個,舌片黃色,開展,長橢圓形,管狀花花冠黃色,長6毫米。瘦果小,楔形,上端有2-4個有毛的錐狀扁芒。花期8-9月。
菊芋原產北美洲,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后傳入中國。其地下塊莖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腌制咸菜,曬制菊芋干,或作制取淀粉和酒精原料。宅舍附近種植兼有美化作用。菊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為“21世紀人畜共用作物”。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3米,有塊狀的地下莖及纖維狀根。莖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短糙毛或剛毛。葉通常對生,有葉柄,但上部葉互生;下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有長柄,長10-16厘米,寬3-6厘米,基部寬楔形或圓形,有時微心形,頂端漸細尖,邊緣有粗鋸齒。
有離基三出脈,上面被白色短粗毛、下面被柔毛,葉脈上有短硬毛,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闊披針形,基部漸狹,下延成短翅狀,頂端漸尖,短尾狀。頭狀花序較大,少數或多數,單生于枝端,有1-2個線狀披針形的苞葉,直立,徑2-5厘米,總苞片多層,披針形,長14-17毫米、寬2-3毫米。
頂端長漸尖,背面被短伏毛,邊緣被開展的緣毛;托片長圓形,長8毫米,背面有肋、上端不等三淺裂。舌狀花通常12-20個,舌片黃色,開展,長橢圓形,長1.7-3厘米;管花花冠黃色,長6毫米。瘦果小,楔形,上端有2-4個有毛的錐狀扁芒。花期8-9月。
生長習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菊芋性喜稍清涼而干燥的氣候,耐寒、耐旱,塊莖在0~6℃時萌動,8~l0℃出苗,由于菊芋的地下塊莖能在寒冷的北方土壤下越冬,翌年萌發新株,故常被誤認為多年生作物。
其幼苗能耐1~2℃的低溫。在18~22℃,日照12小時的條件下,有利于塊莖的形成。塊莖能在25~30℃的凍土層內安全越冬。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栽培能取得很高的產量。
菊芋的文化背景
傳說:洋姜就是鬼子姜,它原產北美,十七世紀的時候傳入中國。在河北的深澤縣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有個叫劉明的小伙子偶得一塊人心,在水里洗了一下后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于是兩人結了婚。而他心如蛇蝎的嫂子卻以為那姑娘是個妖怪,于是打碎了盛放那個心的碗,又覺得不解氣,就把那人心剁成碎塊埋到了房后的井臺上。
姑娘托夢給劉明,說是她已幻化成鬼子姜,每年開出黃花的時候在井臺上與他相會。劉明到井臺上果然見密密麻麻的鬼子姜,于是每年都到井臺與妻子相會,抱頭痛哭,而且每年收獲鬼子姜時,總不肯挖完,讓它生根發芽,盼的是和妻子重逢相會。
能播報天氣:中國遼寧省有種植物叫“鬼子姜”(又稱洋姜),它開花10天后,這個地區就會出現初霜。因此,人們又叫它“報霜花”。
菊芋的繁殖方式
繁殖方法:以塊莖繁殖,秋冬收獲塊莖后,選擇20-25克大的塊莖播種,或砂藏備種。也可于春季土壤解凍后挖取大小適當的塊莖播種。
播種:于春季進行。穴播或溝播。種植株行距為50厘米見方。植穴挖松土壤施基肥后播種,但基肥不宜過多。播種深度約10厘米。播后覆土平穴。
田間管理:播種后約1個月左右出苗。齊苗后適當追肥、澆水。然后中耕除草,并培土成低壟,不太干旱時可不用再澆水,直至塊莖膨大時再澆水,以“見干見濕”為原則。如莖葉生長過于茂盛時,宜摘頂,促使塊莖膨大。菊芋極少見病蟲為害,可以不使用農藥,極干旱時有可能發生蚜蟲,噴水可消滅。
收獲:秋霜后收獲。收挖后清洗去泥土上市。在閑散地種植的,如需繼續種植,可在采挖時選留小塊莖埋在土中,翌年出苗后及時間苗、補苗。
營養成分及利用:門皮菊芋可食率100%,每100克塊莖中含水分79.8克,粗蛋白0.1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粗纖維0.6克,灰分2.8克,鈣49毫克,磷119毫克,鐵8.4毫克,維生素b10.13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尼克酸0.6毫克,維生素c 6毫克,并含豐富的菊糖、多縮戊糖、淀粉等物質。性味甘、平、無毒。有利水去濕、和中益胃及具清熱解毒的作用,為利尿劑。菊芋的用途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