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纓丹,別稱:五色梅、五龍蘭、如意草、五彩花、臭草、臭金鳳、五雷丹、五色繡球、變色草等,客家人稱之為綿鼻公花,花美麗,我國各地庭園常栽培供觀賞。馬纓丹的根、葉、花作藥用,有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祛風止癢之效;可治瘧疾、肺結核、頸淋巴結核、腮腺炎、胃痛、風濕骨痛等。

形態特征:馬纓丹花序直徑1.5-2.5厘米;花序梗粗壯,長于葉柄;苞片披針形,長為花萼的1-3倍,外部有粗毛;花萼管狀,膜質,長約1.5毫米,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開花后不久轉為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厘米,兩面有細短毛,直徑4-6毫米;子房無毛。馬纓丹全年開花。

馬纓丹單葉對生,揉爛后有強烈的氣味,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8.5厘米,寬1.5-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邊緣有鈍齒,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剛毛,側脈約5對;葉柄長約1厘米。

馬纓丹是直立或蔓性的灌木,高1-2米,有時藤狀,長達4米;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而倒鉤狀刺。馬纓丹果圓球形,直徑約4毫米,成熟時紫黑色。

生長習性:馬纓丹常生長于海拔80-1500米的海邊沙灘和空曠地區。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喜光,耐干旱,不耐寒,適宜生長溫度20-25℃,冬季越冬溫度應不低于5℃,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長較好。耐修剪,中國長江以北多作盆栽。

馬櫻丹的病蟲害防治

灰霉病:病菌先從花瓣的尖端侵入,發病后,病部呈水漬狀,發軟,褪色,失去光澤,最后花瓣變褐腐爛,花朵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表面產生灰色的霉層。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灰葡萄孢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病部的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隔膜,頂部呈樹狀分枝,分枝頂端膨大成球形。分生孢子聚生于分生孢子梗頂部,呈葡萄穗狀。分主孢子卵形或橢圓形,無色至淡色,單胞,大小9-16×6-10微米。此菌發育最適宜溫度為23℃左右。

傳染途徑: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危害。低溫高溫,通風不良,利于病害的發展。此病在溫室發生較多。

防治方法:注意通風,降低濕度,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及時摘除病花,集中燒毀或深埋于土中,以減少病源。病害發生初期,可噴1:1:200波爾多液,可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兩周1次,噴藥次數因發病情況而定。

葉枯線蟲病:葉片受線蟲侵入后,葉色變淡,并有淡褐色斑點,以后逐漸加深到幾乎黑色。隨著病斑擴大,因受主、側脈限制而成為角狀斑。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卷縮,并沿莖桿下垂。大部分線蟲在輕微變色區,已變成深褐色或黑色的葉片上只有少量線蟲。

病原:病原線蟲為(Aphelenchoides sp.)屬線蟲綱、滑刃線蟲屬。雌蟲體長0.8-1.3毫米,雄蟲體長0.7-0.9毫米。頭部先端鈍化,尾部尖鈍。

傳染途徑:葉枯線蟲在根部及周圍土壤,病株殘體和野生寄主上越冬。就是在極小的殘葉上,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7個月。葉枯線蟲全部發育過程都在受侵組織內完成,條件適宜時(22-25℃,溫度足夠),從卵發育到健葉接觸傳染,遠距離靠人為傳帶病葉、花、莖、扦插條以及土壤等。從葉上氣孔侵入。

加強檢疫:不讓葉線蟲及其繁殖材料傳入無病區。園藝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改進澆水方法,最好不要淋澆,并盡可能保持葉面干燥,盆花安放要有適當空隙,不使葉子相互接觸。

藥劑防治:可用15%涕滅威顆粒劑,每平方米盆土5-6克,或直徑為25百米左右的盆用藥2-3克深入土中。或使用3%的呋喃丹,每盆3-5克深入土中。也可在危害期用50%殺螟松乳劑、50%殺線酯和50%西維因可濕性粉1000倍液葉面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