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花別名金盞草、四時春、日日新、雁頭紅、三萬花,臺灣育種出多個品種,育種以花朵越大為趨勢。中草藥用途上,全草入藥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亦有醫者配伍入治療癌癥的復方,作為藥材中的一味,可能是考量到它所具有的抗腫瘤成分。

全株具毒性需斟酌注意。誤食后,會造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無力、四肢麻痹等癥狀。其乳汁中所含生物堿,如長春花堿和長春新堿(vincristine),被提煉出來作為多種癌癥如白血病、哈杰金氏癥所用的化學治療藥物。

長春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多,花期長,花勢繁茂,從春到秋開花從不間斷,所以有“日日春”之美名。長春花中含70多種生物堿,是一種防治癌癥的天然良藥。其中長春堿和長春新堿對治療肺癌等惡性神瘤、淋巴肉瘤及兒童急性白血病等都有一定療效,是國際上應用最多的抗癌植物藥源。

形態特征:長春花為亞灌木略有分枝,高達60厘米,有水液,全株無毛或僅有微毛;莖近方形,有條紋,灰綠色;節間長1-3.5厘米。葉膜質,倒卵狀長圓形,長3-4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渾圓,有短尖頭,基部廣楔形至楔形,漸狹而成葉柄;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略隆起,側脈約8對。

長春花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有花2-3朵;花萼5深裂,內面無腺體或腺體不明顯,萼片披針形或鉆狀漸尖,長約3毫米;花冠紅色,高腳碟狀,花冠筒圓筒狀,長約2.6厘米,內面具疏柔毛,喉部緊縮,具剛毛;花冠裂片寬倒卵形,長和寬約1.5厘米;雄蕊著生于花冠筒的上半部,但花藥隱藏于花喉之內,與柱頭離生;子房和花盤與屬的特征相同。

蓇葖雙生,直立,平行或略叉開,長約2.5厘米,直徑3毫米;外果皮厚紙質,有條紋,被柔毛;種子黑色,長圓狀圓筒形,兩端截形,具有顆粒狀小瘤。長春花花期、果期幾乎全年。

生長習性:長春花性喜高溫、高濕、耐半陰,不耐嚴寒,最適宜溫度為20℃-33℃,喜陽光,忌濕怕澇,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鹽堿土壤不宜,以排水良好、通風透氣的砂質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壤為好,花期、果期幾乎全年。

長春花喜溫暖、稍干燥和陽光充足環境。生長適溫3~7月為18~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8℃,冬季溫度不低于10℃。長春花忌濕怕澇,盆土澆水不宜過多,過濕影響生長發育。尤其室內過冬植株應嚴格控制澆水,以干燥為好,否則極易受凍。露地栽培,盛夏陣雨,注意及時排水,以免受澇造成整片死亡。

長春花為喜光性植物,生長期必須有充足陽光,葉片蒼翠有光澤,花色鮮艷。若長期生長在蔭蔽處,葉片發黃落葉。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士,耐瘠薄土壤,但切忌偏堿性。板結、通氣性差的黏質土壤,結果植株生長不良,葉子發黃,不開花。

長春花的病害防治:長春花植株本身有毒,所以比較抗病蟲害。苗期的病害主要有:苗期猝倒病、灰霉病等,另外要防止苗期肥害、藥害的發生。如果發生的話,應立即用清水澆透,加強通風,將危害降低。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蚜蟲、茶蛾等。長時間的下雨對長春花非常不利,特別容易感病。在生產過程中不能淋雨。

基腐病:主要危害莖基部,根頸部皮層及木質部變黑褐色,地上部萎蔫,嚴重時全株枯死。發病特點: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為尖鐮刀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借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發病后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施用帶菌肥料易發病,連作或濕氣滯留發病重。

及時拔除病株燒毀,換用新盆土或經過消毒的盆土,避免施用帶病殘體和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作基肥。對初發盆栽病株和地栽病株及其鄰近健株通過灌藥加噴施來控制病害蔓延。

可用高錳酸鉀500至1000倍液、或雙效靈水劑3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30%土菌消水劑1000倍液,或45%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1000倍液,或56%靠山分散粒劑1000倍液,連續噴淋4至5次,前密后疏。

黑斑病:危害葉和莖。葉片初為黑褐色小斑點,不久擴大為不規則的大斑,紅褐色,中心變灰白色壞死。隨著斑點增多、變大,整葉變褐枯死。莖稈從葉柄基部開始發病,縱向發展為長條形黑褐色斑。發病特點: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為鏈格孢。病菌在植株病殘體上越冬,種子可傳播病菌,均為初侵染源。高溫多雨后發病嚴重。病菌以風雨傳播。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及時清除病葉、病莖。用65%代森鋅600倍液,或70.5%代森錳鋅600倍液噴1次,噴藥時要將葉片的正反面都噴到。

黃化病:受病植株葉片黃化。病原:植原體。其形態有球狀、橢圓狀以及不規則形等。這種多形菌體一般大小直徑為80~800nm。防治方法:拔除病株。選擇健康植株作繁殖母株。防治傳播介體葉蟬,減少田間傳播。常用的藥劑有50%辛硫磷8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用四環素對病株進行治療。

花葉病:整株發病。葉上產生花葉癥狀。植株生長不良,花上也產生斑紋,畸形。病原:由黃瓜花葉病毒(CMV)侵染引起的病害。CMV的寄主范圍也很廣,可侵染45科124種植物。抗性不如TMV強,不耐干燥。致死溫度為70℃10分鐘,稀釋終點為萬倍以上,病毒顆粒球狀。田間主要靠蚜蟲傳播。

傳染途徑:黃瓜花葉病毒(CMV)主要在多年生宿根雜草上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春季這些越冬雜草發芽后,通過蚜蟲(桃蚜、棉蚜等)將病毒傳到受害植物上。在田間主要靠蚜蟲傳染,接觸傳染作用不大。防治方法:及早鏟除雜草,消滅傳染源。及時防治蚜蟲,減少傳染媒介。

疫病:葉、莖、花均可受害,病部初生灰褐色油漬狀小斑,擴展后成黑褐色不規則形斑,潮濕條件下病部生白色稀疏霉層,嚴重時致莖倒折下垂,葉片和花軟腐。發病特點: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為煙草疫霉。病菌隨病殘體土中越冬,適宜發病溫度28%,相對濕度高于85%,有利于孢子形成,相對濕度高于95%,菌絲生長旺盛。因此高溫多雨、濕度大是該病流行的條件。

防治方法:長春花喜溫暖、陽光充足和稍干燥的環境,怕嚴寒、忌積水。如果地栽,應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在陰處也可生長,但應嚴格控制澆水,盡可能保持盆土適度干燥。澆水時避免頂澆和過度澆水。改頂澆為底部灌溉或坐盆浸水方式,也可在植株基部覆草,以減少澆水次數。低溫應注意澆水,勿過濕。

藥劑防治:進入雨季后,在發病前開展預防性防治,及時噴灑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53.8%可殺得2000干懸浮劑1000倍液,或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發病高峰期噴灑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