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蓍草為菊科蓍屬多年生草本,具細的匍匐根莖。莖直立,高40-100厘米,有細條紋,通常被白色長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葉腋常有縮短的不育枝。瘦果矩圓形,長約2毫米,淡綠色。

有狹的淡白色邊肋,無冠狀冠毛。花果期7-9月。西洋蓍草在我國各地庭園常有栽培,新疆、內蒙古及東北少見野生。葉、花含芳香油,全草又可入藥,有發汗、驅風之效。

形態特征:西洋蓍草的葉無柄,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或近條形,長5-7厘米,寬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軸寬約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數,間隔1.5-7毫米,有時基部裂片之間的上部有1中間齒。

末回裂片披針形至條形,長0.5-1.5毫米,寬0.3-0.5毫米,頂端具軟骨質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體,多少被毛,下面被較密的貼伏的長柔毛。下部葉和營養枝的葉長10-20厘米,寬1-2.5厘米。

西洋蓍草的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直徑2-6厘米的復傘房狀;總苞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疏生柔毛;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橢圓形至矩圓形,長1.5-3毫米,寬1-1.3毫米,背中間綠色,中脈凸起,邊緣膜質,棕色或淡黃色;

托片矩圓狀橢圓形,膜質,背面散生黃色閃亮的腺點,上部被短柔毛。邊花5朵;舌片近圓形,白色、粉紅色或淡紫紅色,長1.5-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2-3齒;盤花兩性,管狀,黃色,長約2.2-3毫米,5齒裂,外面具腺點。

生長習性:西洋蓍草耐寒;喜光和弱堿性土壤。西洋蓍草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及日照充足的環境。西洋蓍草分布在蒙古、伊朗、歐洲、俄羅斯、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生長于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地區,見于濕草地、荒地和鐵路沿線,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西洋蓍草的栽培技術

播種方法:發芽適合溫度15-20℃,春秋可分株或播種繁殖,播種多行條播。保持土壤濕潤,約一周左右發芽。

栽植方法:苗出齊后,適當間苗,種子發芽力可保持2-3年,分株繁殖時可施以堆肥或少量油粕做基肥,則長勢良好。性耐寒,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及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要求日光充足。

養護方法:生長適合溫度5-25℃。夏季炎熱多雨時,下部葉常變枯黃,應及時修剪并注意排水。

西洋蓍草的主要價值

功效:抗炎、抗菌、抗痙攣、收斂、促進膽汁分泌、利尿、化痰、退燒、激勵、補身。多年生這種植物有很長的使用歷史,尤其是關于心靈或身體創傷的治療上。

屬名 Achillea 是從人名阿奇歷斯而來,在特洛伊戰爭時,他用西洋蓍草來幫他的士兵們止血;它的根部分泌物,可以幫助激發鄰近植物對疾病的抵抗力;而且可以增強其它香草植物的藥效。

新鮮或干燥西洋蓍草的花可用來做裝飾性的花環。在烹飪使用方面,可以把嫩葉切成碎沒加到色拉和起司的沾醬上。西洋蓍草嘗起來有點苦味和胡椒般的辛辣味,而且相當美味。保養上可以浸泡西洋蓍草的葉子當作臉部噴霧或調理水。在醫療上,西洋蓍草的葉子可浸泡當成茶飲用,可以解決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

身體療效:是種整體性的補藥,因為西洋蓍草能直接影響骨髓并促進血液的更新。它可說是血管系統的補藥,可改善循環方面的一些毛病,如靜脈曲張、痔瘡等。對女性生殖系統極有貢獻,因為它具有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可改善不規則的經期,尤其是流量過多的問題,以及更年期的問題、卵巢發炎、子宮脫垂和子宮肌瘤。

刺激胃與腸的腺體分泌,進而改善遲滯的消化功能。平衡影響消化系統的神經,促進腸胃的吸收與消化汁液的分泌,有助于絞痛和脹氣。刺激膽汁分泌而使脂肪分解消化,也能使人開胃。它收斂的特性,有助于止住腹瀉。

可用于發熱型的感冒和感冒時的頭疼,疏通汗腺,增加排汗,進而達到凈化和降溫的效果。據說能平衡尿液的流動,有益于尿液滯留和尿失禁。它舒解疼痛的特性,也可在背痛、風濕痛及頭痛時派上用場。據說,蚊子下喜歡西洋蓍草的味道,因此可用來驅蚊。

皮膚療效:可治療發炎的傷口、割傷、龜裂的皮膚,以及潰瘍,雖然緩慢但確實有效。它收斂的屬性可平衡油性皮膚,另外,它也是知名的頭皮滋潤劑,可刺激毛發生長,進而改善落發、甚至禿頭的問題。

應用:千葉蓍全草可以入藥,用于醫治風濕痛和毒蛇咬傷,在中國古代的《易經》中,用蓍草干燥的莖來占卜;中世紀的歐洲,用來作為啤酒的添加劑;17世紀時,其嫩芽常作為蔬菜,可以烹飪或作湯。

日本名為西洋鋸草的西洋蓍草精油,像蕨類般令人聯想起羽毛的葉片,別稱1000片葉片,綻開白色花,在蘇格蘭被認為有驅除惡靈的力量,故來占卜當護身府,且被教會使用。

據神話記載,阿奇特巫師在特洛伊戰爭受傷時,士兵曾用西洋蓍草給予治療。對強身、治萬病有效的這種香藥草,也以改善經痛等婦女病聞名。精油呈現美麗的藍色,這是因含有稱為母菊薁的芳香成分所致,能幫助殺菌或抗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