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割草在寒冷的冬季,在一望無際的雪田里,生長著一種白色的小花叫雪割草。當冬雪春融之時就是它凋謝之日。它不是讓人欣賞的,它是為自己而頑強生長。雖然是一簇一簇的,但每一枝都是以一個個體在與嚴寒對抗。沒有艷麗之姿卻絕不遜于梅花。毫不起眼但足以讓人震撼。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命。
形態特征:雪割草的花兩性,單生花葶頂端;萼片6-11,花瓣狀,狹長圓形,長8-14mm,寬3-6mm,頂端鈍,粉紅色或堇色;雄蕊多數,長2-6mm,花絲狹線形,花藥橢圓形,長約0.7mm;心皮多數,子房密被長柔毛,花柱短。雪割草的花期4-5月。
雪割草的基生回去3-6;葉柄長6-9cm,有時被毛,后脫落變無毛;葉片獐耳細辛正三角狀寬卵形,長2.5-6.5cm,寬4.5-73.5cm,基部深心形,3裂至花葶1-6,有長柔毛;苞片3,卵形或橢圓狀放形,長7-12mm,寬3-6mm,先端急尖或微鈍,全緣,下面稍密被長柔毛;
生長習性:雪割草喜歡冷涼氣候極耐寒,喜歡空氣涼爽,適合非熱帶地區栽培。空氣濕度上沒有嚴格要求,濕潤些固然好,稍微干一點也沒什么要緊。
雪割草的四季養護方法
一月:天氣寒冷,夜間出現冰凍,雖無需施肥、用藥,但不能斷水,溫暖的上午是澆水最佳時段,一個多星期一次,以植材發白盆子變輕為準。地栽要用樹葉、薄膜等進行覆蓋,以防來自干霜、凍雨的威脅。室內盆栽應置于溫度較低的區域,遮光率30%,播種的實生苗耐受力較差,需置于溫暖區域管理。
二月:天氣依然寒冷,溫暖的上午是澆水最佳時段,一個星期一次,以植料發白為準,早花品種即將進入花期,為促進花芽分化,半月施一次液肥,花莖生長時要多曬太陽,否則會因過長失衡而倒伏,遮光率30%。
如果有展覽、比賽,可將盆栽至于室外寒冷區域,可推遲花期的到來,但要注意蛞蝓、夜盜蟲(越冬幼蟲統稱)等對花芽的侵害。去年4、5月播的種子二度萌發,注意防寒工作。
三月:晚花品種、露天地栽的植株皆進入花期,忙碌的交配開始了,工作時注意不要弄殘花朵,花期內最容易感染灰色鏈霉菌,澆水時盡量不要沾染花朵,凋落的花瓣要用鑷子及時移除,花后如不采種,殘花要及時切除,并要留下部分花莖,不可修剪至根部,預防傷口沒有及時愈合病菌直接侵染根部。
種子由綠色轉茶色時便可采摘(亞洲原種H.maxima為半黑半白),注意無人蹲點時要套上種子袋,以防成熟的種子四處灑落。本月最佳澆水時段依然是上午,頻率與二月相同,半月噴灑一次殺菌劑以健壯植株。花后,新葉開始萌發,葉片的繁茂程度將影響到翌年的花量。
施肥頻率增加到一周一次,新葉擁有足夠數量后舊葉便可剪除,初期葉柄偏長平衡性差,柔軟的枝葉容易被風吹折,先置于背風的陰涼處養護一段時日再見日光,遮光率30%,注意來自蚜蟲、蛞蝓、夜盜蟲(越冬幼蟲統稱)等的危害。
四月:植株進入生長旺期,遮光率依然30%,新葉成熟后硬挺、平衡性好,不再受風雨影響,枝繁葉茂的同時,水分也要及時跟上,天氣晴朗、蒸發量大時需早晚各一次,天氣陰濕則盆土微干再補水,施肥頻率與三月相同,殺菌劑、殺蟲劑輪替使用,半月施用一次(殺菌劑建議2種或以上輪替使用,以防植株產生耐藥性)。
4~5月為播種最佳時段,種子成熟后置于陰涼通風處7~10日晾干,植材選用小顆粒、不添加肥料,播撒后待類似霉菌的東西產生后再覆土5mm,將容器置于陰涼區域,植材保持濕潤不積水直到萌芽。種子的新鮮程度決定了發芽率。
但不會同一時期爆發式的發芽,一般11月左右生根,12月~翌年3月陸陸續續萌芽(亞洲個別物種需要兩年后才會萌發),第一年以子葉為主,第二年長出真葉,第三年初花綻放。去年4、5月播種的小苗已有相當大小,施用稀薄液肥促進生長。
五月:光照強度不斷增加,四月下旬起逐漸增加遮光率,切勿斷層式的增添,這對植物生長非常不利,最終遮光率60%。澆水、施肥、殺菌劑、殺蟲劑頻率與四月相同,注意葉蜱的侵襲。當花期結束、新葉成熟時即為換盆、分株的最佳時段,盆栽選用加深、透氣的容器,更利于根部生長。
獐耳細辛屬多數物種對富含石灰巖的堿性土壤有很好的抗性(北美原種H.Americana喜歡酸性土壤),但平時栽培選用排水良好弱酸性植材便能滿足多數需求:方案一,這是歐美常用配方,模擬產地環境,腐葉土、輕質顆粒(質地較輕的砂石類、蛭石、珍珠巖等)1:1混合即可;
方案二,日本火山資源豐富,自然就地取材,硬質鹿沼土中粒、硬質赤玉土中粒8:2混合,因鹿沼土易干,干燥地區要適量增加赤玉土比例以保持水分;方案三,硬質鹿沼土中粒、桐生砂(或日光砂)中粒1:1混合即可。火山植材清洗后再使用,過多的粉塵會堵塞根部毛孔引起腐爛;舊土不得重復使用,新舊混合也不推薦,“連作”是引發根瘤線蟲病的重要因素。
六月:光照強度升至灼傷級別,五月下旬起逐漸增加遮陰,最終遮光率80%,因仍處于生長期(施肥頻率不變),上午10點前要減少遮陰,家庭盆栽可置于樹林、灌木或建筑物陰影區。梅雨期濕度大,植材偏干為佳(換盆苗、分株苗、播種苗正常澆水),選擇涼快的傍晚進行補水,澆水后置于空氣流動較快的區域快速干燥。
去年4、5月播種的小苗已有相當大小,要在入梅前移植完畢;如非商業操作,播種間距要加大,萌芽1年后再移植對植物有利。葉蜱等害蟲越來越猖獗,要定期噴灑殺蟲劑,一月2~3次可以基本杜絕。
葉片出現茶色斑塊除了灼傷、蟲害外,炭疽病也要被考慮在內,高溫、高濕、低光照(遮光率越高濕度越大)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因素,入梅前及時噴灑保護性殺菌劑可防患于未然,出現病葉要及時摘除、燒毀,減少侵染來源(軟腐病、白絹病將會同時發難)。
七月~八月:新手應劫時刻降臨,植株因高溫進入短暫休眠,灼傷、蟲害、病害不斷來襲,六月下旬起逐漸增加遮陰,最終遮光率90%,遮陰不到位將導致葉片焦枯、葉從稀疏、甚至當日陣亡,家庭盆栽可置于樹林、灌木或建筑物陰影區。
梅雨期結束前澆水、施肥頻率與六月相同,之后肥料不再給予,高溫期盆內過多的水分會嚴重損害根部,故植材偏干為主,定期施用殺菌劑、殺蟲劑治療或預防。初接觸多有此問,獐耳細辛怎會如此嬌生慣養?這與產區落葉林有關,夏季林木枝繁葉茂,葉片層層疊疊之下。
林下溫度自然是涼爽的,秋冬落葉保護植株免于干霜、凍雨的威脅,春天生長期落葉又能成為肥料來源,如此循環往復、水到渠成,雖然園藝脫離了多數制衡,但印刻在基因中的習性并沒有就此退化,如果僅按主人的喜好來撥弄,下場可想而知。
九月:雖然溫度已有下降,但光線依然強烈,過早降低遮光率那一個夏季的努力將付之東流,遮光率依然90%。九月下旬~十月初,澆水、施肥、殺菌劑、殺蟲劑頻率恢復正常,夏季休眠期過后換盆、分株的最佳時段再次來臨,一切皆在天氣轉冷前完成,移植后的第一年不易開花,第二年便會恢復元氣,請耐心等待。
十月:溫度大幅度下降,病蟲害銳減,光線依然強烈,遮光率90%,下雨可適當減少遮陰,上旬較熱傍晚補水,下旬轉冷上午補水,植株再次進入生長旺期,養分也要及時跟上,一周一次,殺菌劑、殺蟲劑依然不能停。
十一月:溫度再次下降,遮光率逐漸減至30%,上午是澆水最佳時段,施肥頻率與十月相同,殺菌劑、殺蟲劑依然不能停,干燥的氣候會對葉片產生危害,應置于背風處養護,露天栽培要及時用樹葉、薄膜等進行覆蓋,免于初霜威脅。
十二月:溫度降至冰點,植株再次進入休眠,遮光率30%,肥料、藥劑皆停止,溫暖的上午是澆水最佳時段,一個多星期一次,以植料發白盆子變輕為準。露天栽培要用樹葉、薄膜等進行覆蓋,以防來自干霜、凍雨的威脅。今年4、5月播下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施用稀薄液肥健壯植株,幼苗耐受力較差,需置于溫暖區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