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桐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葉心臟形,肥大而厚,有長葉柄,自根叢生。春夏間葉叢抽花莖著花,一莖一萼,花冠長筒形,花瓣肥厚,生有光澤,五淺裂,色白,其葉俱密生絨毛。又名落雪尼,為苦苣苔科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
具肥大肉質塊莖,地上莖極短,葉片長橢圓形,密生絨毛,稍成肉質,葉對生,花頂生或腋生,花冠鐘形,尖端渾圓,色彩艷麗,有絲絨感,顏色有紅、粉紅、玫瑰紅、紫紅、藍及復色,花形奇特,是-種極好的盆栽觀花植物。
形態特征:巖桐的葉心臟形,肥大而厚,有長葉柄,自根叢生。春夏間葉叢抽花莖著花,一莖一萼,花冠長筒形,花瓣肥厚,生有光澤,五淺裂,色白,其葉俱密生絨毛。具肥大肉質塊莖,地上莖極短,葉片長橢圓形。
密生絨毛,稍成肉質,葉對生,花頂生或腋生,花冠鐘形,尖端渾圓,色彩艷麗,有絲絨感,顏色有紅、粉紅、玫瑰紅、紫紅、藍及復色,花形奇特,是一種極好的盆栽觀花植物。
巖桐的栽培技術
移栽:盆栽用腐葉土或泥炭土3 份,加1 份珍珠巖、1 份河沙和少量基肥配成。土壤要疏松,顯微酸性,播種幼苗長出1 -2 片真葉時,要進行第1 次移栽。幼苗長出3 -4 片真葉時,再移栽到10 厘米盆培養。植株長大后,再換到15 厘米左右盆中。盆栽不要太深,以不把第1 對真葉埋入土中為宜,栽植過深會造成生長不良或易腐爛。
光照:冬季幼苗需陽光充足,從4 月份起要逐步遮陽,結實期縮短遮陽時間。
肥水管理:移栽到10 厘米寸盆10 天后要松1 次土,并追施腐熟豆餅水。定植要施足基肥,將腐熟的牛糞或少量骨粉或過磷酸鈣放于盆底,再覆粗粒培養土。施肥后,要清水噴洗葉面,開花后少澆水。植株進入休眠后停止澆水。
巖桐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大巖桐經過人工輔助授粉可得到種子,種子細小,每克有2 . 5 -3萬粒,播種后約能出苗5000 - 6000株。全年都可播種,以8 -9月最好,播種的培養土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并加入少量過磷酸鈣。
芽插繁殖:在龍球休眠后,春季 萌芽時進行。留球莖中央一個主芽,其余側芽剝下都可扦插,插后罩以塑料薄膜,保持溫度20℃,經半個月可生根。
葉插繁殖:將成熟的葉片帶葉柄剪下,斜插于沙床,保持溫度20℃,約3周后,切口處愈合生根,并形成一小 球莖,可切割球莖,上盆 栽植。
切割球莖:早春老球莖休眠后新芽長出時,切成若干塊,保證每塊都有一個芽,傷口處用硫黃粉或木炭粉涂抹,待晾干后上盆栽種。
組織培養:選大巖桐的嫩葉或莖段,用常規方法消毒,將嫩葉切成l 厘米見方塊,莖段切成0 . 8 -1厘米長的小段,接種于MS + BA 2.0毫克/升+NAA 0.2毫克/升的培養基上,培養溫度為25 士3 ℃,每天光照10 -20 小時。
光強1500 - 2000 勒,45 天左右,葉片和莖段均可長出叢生的不定芽,每50 天左右可繼代增殖一次。當繼代叢生芽長到1 . 5 - 2 厘米時切下,轉入2 MS + NAA 0 . 03 -0 . 05 毫克/升的生根培養基上,15 天開始生根,30 天左右可移栽。
園林用途:巖桐葉茂翠綠,花朵姹紫嫣紅,園藝品種繁多,有藍、白、紅、紫和重瓣、雙色等品種。每年春秋兩次開花,是節日點綴和裝飾室內及窗臺的理想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