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菊是菊科金盞花族下的一個屬。 藍眼菊原先是屬于異果菊屬,其后從中分裂出來,當中只有一年生的物種仍在此屬中,而多年生的則納入藍眼菊屬中。藍眼菊屬是核果菊屬的近親。藍眼菊的學名是來自希臘文的“骨頭”及拉丁文的“種子”。
又名非洲雛菊、南非雛菊、海角雛菊及藍眼雛菊等。藍眼菊屬下有約50個物種,都是產于非洲,其中35個于南部非洲及阿拉伯。它們是半耐寒性的植物,故此野生的藍眼菊不能抵御冬天。藍眼菊的互生葉呈綠色,也有一些品種葉子上有美麗的斑紋。葉子呈尖槍狀,葉緣完整,但耐寒性的種類則有鋸齒。
形態特征:藍眼菊的植株高20cm~50cm,直立或匍匐狀,典型的籃狀花序,中間有一圓形的花盤,周圍由輻射狀的舌狀花圍繞,舌狀花有時成勺形,中間的花盤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有藍、黃、紫等色。
舌狀花有白色、乳白、黃、粉紅、紫、紫紅等顏色,有時兩面表現出不同的顏色。花期可從2月持續到7月,如果氣候適宜,甚至可延續到秋季。
藍眼菊具有形態各異的花型、繽紛五彩的花色、緊湊密矮的株型、持續數個月的花期等特點,因此一經發現,就引起歐美園林界人士的重視并迅速應用于園林之中。
藍眼菊已在歐洲及美國等國家廣泛作為盆栽與地栽花卉,歐洲許多國家已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同時,通過種間及品種間雜交,培育出許多新品種。
生長習性:藍眼菊適于氣候溫和的地區栽培,但是不同的品種抗逆性存在很大的差異,市場上的很多品種不耐霜凍,而'BlackthornSeedling'('李樹苗')及'Stardust'('星云')等則具有很強的抗逆性。近年有的公司培育出了'LadyLeitrim'(萊翠女士')
'Paleface'('白人')等品種,可耐-13℃的低溫。一般來說,抗逆性強的品種帶有O.ecklonis、O.jucundum兩個種的血統,從形態上來看,植株多匍匐或枝葉傾向于鋪展,花心多為暗藍色,花色多呈紫、粉、白等色。
藍眼菊的栽培技術
種植:藍眼菊喜歡溫暖及有陽光的環境,并肥沃的土壤。不過它們亦可以抵御貧瘠的土壤、鹽分高或干旱的環境。現今的栽培種開花期較長,適當的澆水及施肥可以使植株持續開花,不需要將凋謝的花剪掉,因為它們不易于結實。
若在容器中種植,須避免土壤干涸,因為它們會進入休眠,以抵御這種干旱的環境,植株休眠時,會造成花蕾掉落,以后也不太容易再度開花。再者,干旱后再行灌溉,不可以澆太多的水,土壤太過潮濕根部會很易腐朽。
藍眼菊的花朵在苗圃中很是普遍。繁殖主要是以扦插育苗進行。有很多的混種及栽培種已被培育。黃色栽培種一般都會有黃色或淡白色的花心。其中一種很受歡迎的藍眼菊是車輪菊,匙狀翼瓣呈紫色至淡紫藍色,有藍色的盤狀花。它是常綠的植物,高約40厘米。晚上或寒冷的天氣下,翼瓣會收起。
栽種注意事項:常見病害一是爛根,多為澆水過多所致。可通過適當控水、保持基質稍濕偏干來防止。一旦發現根部受害,要及時換盆,更新基質。
二是黃葉,造成黃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①黃葉以幼葉為主,常出現斑點(原因為基質pH值過低,造成鐵元素中毒),可通過澆施適當濃度的石灰水來調整基質pH值;②育苗期溫度過低,可適當提高夜間溫度;③氮肥施用不足,可適量增加氮肥的用量。
藍眼菊色彩斑斕,既可作為盆花擺放陽臺案頭觀賞,又可作為早春及初夏的園林露地花卉,群植布置花壇、花境;栽植時,與綠草奇石相映襯,更能體現出它那和諧的自然美。有少數的匍匐性品種可作為地被植物栽培。
藍眼菊的園林用途
園藝發展:藍眼菊屬下有約50個物種,都是產于非洲,其中35個于南部非洲及阿拉伯。它們是半耐寒性的植物,故此野生的藍眼菊不能抵御冬天。藍眼菊的互生葉呈綠色,也有一些品種葉子上有美麗的斑紋。葉子呈尖槍狀,葉緣完整,但耐寒性的種類則有鋸齒。
花朵像雛菊,包含了管狀花及舌狀花,在枝上單獨長出,有時也會呈聚傘花序。管狀花是偽變性的,有多種顏色,如藍色、黃色及紫色,而耐寒性的種類則會在中央呈深藍色。舌狀花只有雌蕊,同有多種顏色,如白色、奶白色、粉紅色、紫色、淡紫色至黃色。
一些栽培種匙狀的花瓣。很多品種于夏末會開第二次花,耐寒性的種類則在春天開花,但卻不會有第二次的開花。具有形態各異的花型、繽紛五彩的花色、緊湊密矮的株型、持續數個月的花期等特點。
因此一經發現,就引起歐美園林界人士的重視并迅速應用于園林之中。藍眼菊已在歐洲及美國等國家廣泛作為盆栽與地栽花卉,歐洲許多國家已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同時,通過種間及品種間雜交,培育出許多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