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麥為石竹科、石竹屬多年生草本,高50-60厘米,有時更高。莖叢生,直立,綠色,無毛,上部分枝。葉片線狀披針形,頂端銳尖,中脈特顯,基部合生成鞘狀,綠色,有時帶粉綠色。包于萼筒內,瓣片寬倒卵形。

邊緣繸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通常淡紅色或帶紫色,稀白色,喉部具絲毛狀鱗片;雄蕊和花柱微外露。蒴果圓筒形,與宿存萼等長或微長,頂端4裂;種子扁卵圓形,長約2毫米,黑色,有光澤。瞿麥的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形態特征:瞿麥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3-5毫米,頂端銳尖,中脈特顯,基部合生成鞘狀,綠色,有時帶粉綠色。葉對生,多皺縮,展平葉片呈條形至條狀披針形。莖圓柱形,上部有分枝,長30~60厘米。

表面淡綠色或黃綠色,光滑無毛,節明顯,略膨大,斷面中空。枝端具花及果實,花萼筒狀,長2.7~3.7厘米;苞片4~6,寬卵形,長約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黃色,卷曲,先端深裂成絲狀。

瞿麥的蒴果長筒形,與宿萼等長。花1或2朵生枝端,有時頂下腋生;苞片2-3對,倒卵形,長6-10毫米,約為花萼1/4,寬4-5毫米,頂端長尖;花萼圓筒形,長2.5-3厘米,直徑3-6毫米,常染紫紅色暈,萼齒披針形,長4-5毫米;

花瓣長4-5厘米,爪長1.5-3厘米,包于萼筒內,瓣片寬倒卵形,邊緣繸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通常淡紅色或帶紫色,稀白色,喉部具絲毛狀鱗片;雄蕊和花柱微外露。瞿麥的蒴果圓筒形,與宿存萼等長或微長,頂端4裂;種子扁卵圓形,長約2毫米,黑色,有光澤。瞿麥的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瞿麥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林下。瞿麥生于海拔400-3700米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緣、草甸、溝谷溪邊。

瞿麥的養殖方法

選地整地:瞿麥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地都可栽種,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為好。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圈肥1500~2000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草木灰50千克,深耕細耙后整平做畦,畦寬1~1.3米。

間苗定苗:若采用條播法,一般在苗高7~10厘米,按株距10~13厘米留苗1叢,每叢3~4株;若采用點播法,則每穴留苗5~7株。

中耕除草:定苗后中耕1次,以后每2~3周中耕1次,保持土壤疏松,田內無雜草。

追施肥料:一般每年追肥3次。秋播苗在冬季施用廄肥蓋苗,保苗越冬;第2年雨前后施堆肥1次;在第1次割苗后、二茬苗萌發前,每667平方米追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碳銨15~20千克,促使新苗生長發育。

灌溉排水:土壤水分過多或過少對瞿麥的生長均有不良影響。播種后要經常灌水保持畦面濕潤,保證出苗。出苗后遇 干旱則應及時灌水;雨季應及時排除積水,以防爛根。

采收:瞿麥栽種后,可連續收割5~6年,每年可收割1~2次。收割應選晴天進行,第1次在盛花期采收,采收時應在離地面3厘米處割下,以利植株重新發芽生長,越冬前收割時可將其齊地面割下。收割后,應將其立即曬干或陰干,除去雜質,打捆包裝貯存。

瞿麥的繁殖方式:瞿麥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采種宜選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單株,在8月底種子呈黑褐色時連同莖葉割下,曬干脫出種子,除凈雜質。春播在3月下旬至4 月上旬,秋播一般在9月份,點播或條播均可。

采用點播法時,按行距27厘米、株距 23 厘米開穴,將種子點播于穴內,覆土0.6~ 0.9厘米厚,鎮壓澆水。采用條播法時,按行距17~23厘米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0.5千克。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進行,選陰雨天將根挖出,3~4株分成一叢,隨分隨栽。栽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0~30厘米開穴或挖溝,每穴栽1叢,覆細土壓實后澆水。

瞿麥的病害防治

根腐病:發病后引起葉片發黃,根部腐爛,數日后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在病株周圍撒草木灰或石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集中燒毀或深埋,然后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 。

黑粉病:此病危害花序和果實,造成畸形,長出瘤狀物,內有黑粉。多在花期開始發生。防治方法:先用涼水浸種4~6小時,再移人開水燙1~2秒,然后將種子取出沖洗晾干播種;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集中燒毀。

蟲害防治:瞿麥生長期常有青蟲和黏蟲危害葉部,發現后要及時用 50%殺螟松乳油1000~2000倍液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