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為十字花科薺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50厘米,莖直立,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葉柄長5-40毫米,莖生葉窄披針形或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白色,花果期4-6月。
薺菜生長在山坡、田邊及路旁,野生,偶有栽培。中國各省區均有分布,全世界溫帶地區廣泛分布。薺菜可全草入藥,莖葉作蔬菜食用,種子含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形態特征:薺菜的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大頭羽狀分裂,長可達12厘米,寬可達2.5厘米,頂裂片卵形至長圓形,長5-30毫米,寬2-20毫米,側裂片3-8對,長圓形至卵形,長5-15毫米,頂端漸尖,淺裂、或有不規則粗鋸齒或近全緣,葉柄長5-40毫米;莖生葉窄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6.5毫米,寬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
薺菜的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狀三角形,長5-8毫米,寬4-7毫米,扁平,無毛,頂端微凹,裂瓣具網脈;花柱長約0.5毫米;果梗長5-15毫米。種子2行,長橢圓形,長約1毫米,淺褐色。薺菜的花果期4-6月。
生長習性:薺菜屬耐寒蔬菜,喜冷涼濕潤的氣候,種子發芽適溫為20-25攝氏度,生長適溫為12-20攝氏度。氣溫低于10攝氏度,高于22攝氏度時,生長緩慢,濕度高,品質差。薺菜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其生長旺盛,葉片肥嫩,品質好。對土壤ph值要求為中性或微酸性。
薺菜的繁殖方式:薺菜多用干籽撒播法,在栽培畦內有較充足的底墑情況下撒種,如底墑不足,應播前澆透地塊造墑,種子撒播力求均勻,撒后淺耙、鎮壓,使土壤與種子密接,以利種子吸水,保證出苗。
亦可先澆水,待水滲下后撒種,再覆細土1厘米,春播用種量11.25-15.00kg/hm2,薺菜種子有休眠期,當年的新種子不宜利用,因未脫離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
薺菜的病害防治
霜霉病:薺菜的主要病害,春播薺菜在6月因陰雨天較多,或在秋天連雨天氣,病害易大面積發生,其葉片往往感染霜霉病,防治方法:一是清溝理墑,防止田間積水,及時拔除雜草,使植株通風透光,二是初見發病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蚜蟲:由于蚜蟲前期不易發現,當薺菜葉片發生皺縮時,蚜蟲危害已相當嚴重,葉片很快就會呈現綠黑色,以致失去商品價值,要定期檢查葉片背面,發現蚜蟲達到防治指標后要及時用10%蚍蟲啉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另外,清除田間雜草,進行合理輪作,也是防治蚜蟲的有效措施之一。
儲存方法:一般購1斤薺菜可吃2-3頓(隔日吃),所以將干凈的薺菜放入冷藏室保鮮,隨吃隨拿。若要長期保存,薺菜挑撿洗好,入鍋里開水焯下,撈出后立即放入冷清水中,將漂冷的薺菜用手稍微擠去水,再用塑料袋裝好,放入冰箱冰凍層。
薺菜的文化背景
人文背景:薺菜美名遠揚,得力于歷代好美食的文人。魏晉南北朝時,便有若干《薺賦》問世。宋代的蘇東坡和陸放翁,現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眾口一詞為薺菜唱贊歌。陸游曾吟《食薺十韻》,
蘇軾則有《與徐十二書》:“今日食薺極美……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薺一二升許,凈擇,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兩指大同入釜中,澆生油一硯殼,當于羹面上…不得入鹽醋。
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明人滑浩的《野菜譜》:“江薺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卻多多記錄了同為食薺的人間辛酸史。
民間風俗:農歷三月初三,南京有“三月三,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據說三月三吃薺菜花煮雞蛋的傳統來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老節日-上巳節。古時這一天要舉行重要儀式以消災辟邪,祈求吉祥平安。
民間歷來有薺菜崇拜,百姓認為春天食用薺菜,應時而食,可以驅邪明目,吉祥而健身。所以,江南甚至還有農歷三月三為薺菜生日的說法。
薺菜的作用用途
營養價值:薺菜每百克含水分85.1克,蛋白質5.3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鈣420毫克,磷73毫克,鐵6.3毫克,胡蘿卜素3.2毫克,維生素B10.14毫克,維生素B20.19毫克,尼克酸0.7毫克,維生素C55毫克,還含有黃酮甙、膽堿、乙酰膽堿等。
據現代科學分析,薺菜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E、維生素C、鈣、磷、鐵、鉀、鈉、鎂、錳、鋅、銅和硒等成分。薺菜所含的蛋白質、鈣、維生素C尤多,鈣含量超過豆腐,胡蘿卜素含量與胡蘿卜相仿。薺菜為野菜中味最鮮美者,是因為它富含氨基酸達11種之多。
經濟價值:薺菜生長期短,可一次播種多次采收,周年供應,且因其為純天然無公害野生保健食品,在人民日益重視營養與保健的今天,薺菜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綠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