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蕨的別名很多,主要以其葉形和生態環境來命名。全叢顏色嫩綠,葉片披拂,極有風姿,配山石盆景尤妙。地栽應選背陰濕潤處,可供成片、成行綠化。葉可配插花。

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幾、窗臺和陽臺,也適用于客廳、書房、臥室做懸掛式或鑲掛式布置。全草都可以供藥用,它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止瀉的功效、強筋活絡等效,民間多用于治痢疾/和止瀉。

形態特征:鳳尾蕨的葉簇生,二型或近二型;柄長30-45厘米(不育葉的柄較短),基部粗約2毫米,禾稈色,有時帶棕色,偶為栗色,表面平滑;葉片卵圓形,長25-30厘米,寬15-20厘米,一回羽狀;

不育葉的羽片(2)3-5對(有時為掌狀),通常對生,斜向上,基部一對有短柄并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無柄,狹披針形或披針形(第二對也往往二叉),長10-18(24)厘米,寬1-1.5(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

葉緣有軟骨質的邊并有鋸齒,鋸齒往往粗而尖,也有時具細鋸齒;能育葉的羽片3-5(8)對,對生或向上漸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對有短柄并為二叉,偶有三叉或單一,向上的無柄,線形(或第二對也往往二叉),長12-25厘米,寬5-12毫米。

先端漸尖并有銳鋸齒,基部闊楔形,頂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主脈下面強度隆起,禾稈色,光滑;側脈兩面均明顯,稀疏,斜展,單一或從基部分叉。葉干后紙質,綠色或灰綠色,無毛;葉軸禾稈色,表面平滑。

生長習性:鳳尾蕨喜溫暖陰濕環境,此草有一定的耐寒性,但低于-10度時葉梢會凍枯黃,稍耐旱,怕積水,很喜歡生長在肥沃排水良好的鈣質土壤中。 原產中國和日本,廣泛分布于除云南外的長江以南,向北到河南南部。

不論山地丘陵、平原、海島或城市、鄉村均有生長。多生于山谷石縫,井邊或灌木林緣陰濕處。適應性強,喜陽光充足和稍潮濕環境,也耐半陰,極耐干旱。生長適溫晝溫為21-26度,夜溫為10-15度。

耐寒,越冬溫度不低于5度,冬季在室內養護,葉片仍柔嫩翠綠,冬季時要少澆水,多見陽光。在夏季畏直射陽光,應適當遮光,否則直射時間過長會造成葉片卷曲。

鳳尾蕨的栽培技術

種植技術:12cm盆,高度約為7cm,冠幅約20cm,生長周期5個月。

基質準備:以疏松、排水和通氣性好的5-40mm規格的進口泥炭,將泥炭打碎加水拌勻,(加水的標準:加水拌勻后,手緊握一把泥炭,水從指縫中滲出)待上杯種植。12cm盆每盆的泥炭用量約 350毫升,一包300升進口泥炭可以裝800杯左右

上盆要求:選擇專業生產的優質種苗,苗高6-7cm,冠幅5-7cm,無病蟲害、無枯葉、黃葉,對重新使用的舊盆,必須要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浸泡半個小時以上,然后用清水沖洗,晾干待用。

小盆栽一般用口徑為12cm規格盆子種植,種植時先在杯底墊2cm左右基質,再將篩苗移入杯中,小苗種植不宜過深,以平植株基部為宜;基質松緊適中,裝至杯子9分滿,1團/盆。

養護管理

水肥管理:鳳尾蕨宜保持盆土濕潤,生長季節水分應供應充足,一般可以2-3天澆水一次即可。雖然要保持土壤濕潤,但對鳳尾蕨來說,澆水間隔期間輕度的干燥也是無妨的。鳳尾蕨也不能澆水過多,水分過多會可導致葉片脫落。

溫度管理:鳳尾蕨適宜的溫度為16℃~28℃,高于30℃或低于15℃皆生長不良,過冬時不能低于5℃,冬季養護需要加溫設備,如果沒用加溫設施,可采用雙層保溫設施,冬季下午在溫度下降到22-24度時要及時封棚。

夏季養護需要有降溫設備(抽風機和水簾)。如果沒有加溫和降溫設備,夏天中午要加強遮蔭和通風,補充葉面水和地面水達到降溫的目的,同時不宜采用遠距離的連棟大棚,而應采用獨立單頂棚。

濕度管理:喜高濕環境,不耐干燥,養護期間應勤向植株及生長環境噴水增濕,適宜的濕度為75%-80%左右,過于干燥會造成葉片邊緣枯黃,甚至全葉枯黃。

光照管理:鳳尾蕨為長綠草本附生蕨類,喜溫暖半陰環境,適合散射光照,不能讓陽光直射,否則易萎蔫卷曲,種植后15天,光照控制在2000-3000Lux較為適合小苗的生長,種植后第一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3000 -4000Lux較為適合。

種植后第二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6000-7000Lux較為合適。第三、四、五個月總體光照控制在7000-8000Lux左右較為適合。冬季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控制在10000Lux以上,光線過強導致植株葉緣發焦、脫落,葉片卷縮,生長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