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藥也稱白花芍藥,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馳名中外,其稱白花芍藥。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植。

芍藥有“花相”之稱.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大艷麗,花形多 變,適應性較強,是園林觀賞的主要花卉。分布于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和東北;蒙古,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也有。生于山地草坡。

形態(tài)特征:白芍藥的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復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zhì)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

白芍藥的花數(shù)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fā)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厘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1-1.7厘米;

花瓣9-13,倒卵形,長3.5-6厘米,寬1.5-4.5厘米,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厘米,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白芍藥的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長習性:白芍藥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性喜陽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fā)出土,4-6月為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

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后當年生根,再經(jīng)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白芍藥的栽培技術(shù)

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結(jié)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 500~4000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厘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繁殖技術(shù):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生產(chǎn)上應用較少。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產(chǎn)上常用方法,生產(chǎn)周期短。收獲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

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厘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 500株左右。

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jié)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后進行定植。

田間管理:早春松土保墑,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jié)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

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獲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于兩側(cè)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干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jié),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xiàn)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除。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9月下旬播種,在整好的畦上開溝條播,溝深3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6-10cm,鎮(zhèn)壓。種子千粒重161.2g,每1hm2播種量52.5-60kg。翌年4月去掉部分蓋土,約半月后即可出苗。

分根繁殖:將根部芽胞基部向下3-4cm處切下,用刀劈開,每墩分成3-5株,保持每株有1-2個芽,按行株距(60-90)cm×45cm,穴栽,每穴1-2株,覆土埋嚴,澆水培土越冬。每1hm2種栽30000株左右。為提高產(chǎn)量,適當施農(nóng)家肥。

田間管理:栽后翌年春解凍,松土保墑,雨后松土,每年除草4-6次。10月下旬地凍前,剪去枝葉,根際培土以利越冬。年追肥3次,以磷、鉀肥為宜,除留種田外,及時摘除花蕾。病蟲害防治 褐斑病、立枯病、根腐病、灰霉病、銹病等,可噴多菌靈、代森鋅或挖掘全株燒毀。蟲害有紅蜘蛛、蚜蟲、蠐螬、地老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