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紅花又稱番紅花、西紅花,是一種鳶尾科番紅花屬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種常見的香料。藏紅花是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球形,直徑約3厘米,外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葉基生,9-15枚,條形,灰綠色,邊緣反卷;
葉叢基部包有4-5片膜質的鞘狀葉。花莖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藍色、紅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柱橙紅色,柱頭略扁,頂端楔形,有淺齒,子房狹紡錘形。蒴果橢圓形,長約3厘米。
藏紅花是亞洲西南部原生種,最早由希臘人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歐洲、地中海及中亞等地,明朝時傳入中國,《本草綱目》將它列入藥物之類,中國浙江等地有種植。
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強大的生理活性,其柱頭在亞洲和歐洲作為藥用,有鎮靜、祛痰、解痙作用,用于胃病、調經、麻疹、發熱、黃膽、肝脾腫大等的治療。
形態特征:藏紅花的花莖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藍色、紅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徑2.5-3厘米;花被裂片6,2輪排列,內、外輪花被裂片皆為倒卵形,頂端鈍,長4-5厘米;雄蕊直立,長2.5厘米,花藥黃色。
頂端尖,略彎曲;花柱橙紅色,長約4厘米,上部3分枝,分枝彎曲而下垂,柱頭略扁,頂端楔形,有淺齒,較雄蕊長,子房狹紡錘形。蒴果橢圓形,長約3厘米。花柱及柱頭供藥用,即藏紅花。藏紅花的花期10月下旬。
生長習性:藏紅花為秋植球根花卉,番紅花原產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喜馬拉雅山,后引入歐洲。喜冷涼濕潤和半陰環境,較耐寒,宜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沙壤土。球莖夏季休眠,秋季發根、萌葉。10月下旬開花,花朵日開夜閉。
藏紅花以球莖繁殖為主。成熟球莖有多個主、側芽,花后從葉叢基部膨大形成新球莖。每年8-9月將新球莖挖出栽種,當年可開花。種子繁殖需栽培3-4年才能開花。藏紅花喜溫暖濕潤氣候,怕酷熱,耐寒。
幼苗能耐-10℃左右低溫;開花氣溫14-20℃,土溫14-15℃為宜;地上部分生長適宜溫度為15℃。以向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忌連作,忌雨澇積水。
藏紅花的栽培技術
適宜環境:藏紅花栽培管理番紅花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酷熱。喜陽光充足,也能耐半陰,生長適溫15℃左右,開花適溫16℃至20℃。怕酷熱,較耐寒,忌連作。要求疏松肥沃而又排水暢通的沙質壤土,ph值5.5至 6.5。
忌土壤黏重,積水久濕。生長特點是夏季休眠,秋季發根,長葉,花期10~11月,花朵日開夜閉。在一般栽培條件下不結實,整個生育期約為210天左右。
無論是春花種或秋花種均為秋植球根花卉。即秋季開始萌動,經冬、春兩季生長期開花,結實的種類結實,夏季進入休眠期。球莖的壽命為一年,與郁金香相似,每年新老球莖交替更新一次。
種植:秋季9-10月種植,土壤要播翻耕整細,施足腐熟有機肥和少量過磷酸鈣作基肥。株行距10cm×20cm,深8~10cm,覆土5-8厘米,生長期及時除草,雨后注意排水,秋旱時要松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
10月開花,孕蕾期施1次速效性磷肥,則花大色艷。花后要及時追施1-2次腐熟餅肥水,促使球莖生長。北方地區,冬季需覆蓋草簾等物防寒。第二年春季注意澆水,促使新球莖膨大。
次年夏季進入休眠期,植株地上部干枯,整個生長期為7個月左右,最適生長溫度為10-15℃。也可促成栽培。一次栽植后可隔數年球莖擁擠時挖出分栽。球莖貯藏于17-23℃的干燥室內。
盆栽:家庭盆栽番紅花宜選春季開花品種,一般口徑15~18厘米的瓦盆可栽5~7個種球,9~10月栽種。栽后澆透水先放室外培養,待生根之后再移人冷室內,室溫比室外氣溫略高些,給予充足的光照即可屆時開花。也可采用水培法蒔養番紅花。
藏紅花的病害防治:菌核病危害球莖和幼苗,貯藏球莖必須剔除受傷或有病球莖,以防球莖變質及病菌的感染和蔓延。可用50%托布津可濕粉劑500倍液噴灑防治。
花葉病癥狀:番紅花花葉病在出牙早期表現為重花葉(以黃色條斑為主)、葉型扭曲,整株矮化,后期葉片上出現不規則壞死斑或條點;病株在開花期表現為花型小,發病嚴重的植株基本不開花。帶病毒株在經過數年連續種植、催花和采花后表現為種球逐年變小,最后失去栽培價值而需要重新引種。
藏紅花花葉病除引起地上部分長勢衰弱、開花減少、花器變小以外,還能引起根系萎縮,從而導致整株生命力下降。隨著植株體內病毒負荷量累計增加,植株對其他病害的抵抗力下降,尤其是種球在室內保存階段已發生真菌性腐爛病。
預防措施:選用優良種球,建立無病毒種球繁殖基地,選用抗病品種,輪作與田間管理,化學誘抗劑用于田間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