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綿芪。主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性甘溫,歸肺經,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能。經常用黃芪配伍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形態特征:黃芪為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
花萼鐘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于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鉆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
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黃芪的花期6-8月。黃芪的果期7-9月。
生長習性:黃芪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
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并能產籽。
黃芪的栽培技術
選地:山區、半山區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土質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選地勢較高、滲水力強、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積土,忌白漿土、鹽堿土、粘壤土及積水草甸土。
整地:深耕并施廄肥或堆肥每畝25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耕細后做畦,寬120厘米,高30厘米。
繁殖:黃芪用種子繁殖。
田間養護管理
松土除草: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還可使用除草劑,即在播種時或播種后施用氟樂靈每畝150克,或施用拉索每畝200克。
追肥:5月上旬追硫酸銨,每畝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畝7--10公斤,7月上旬追過磷酸鈣,每畝50公斤,廄肥2000公斤。
打尖:7月下晚打尖,減少營養消耗。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時,苗期、返青期適當灌水。
留種采種:采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獲。收獲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
采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獲。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
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
黃芪種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采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采收。
并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舍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里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采收。收后先將果枝倒掛陰干幾天,使種子后熟,再曬干,脫粒、揚凈、貯藏。
采收加工:一般2-3a采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干。
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干,將根理順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干品300kg左右。
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后,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