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又名翹搖,紅花草,草子,原產中國。紫云英喜溫暖濕潤條件,有一定耐寒能力,全生育期間要求足夠的水分,紫云英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砂質和粘質壤土較為適宜。耐鹽性差,屬豆科、黃芪屬。
紫云英為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較肥大,側根入土較淺,莖呈圓柱形,中空,柔嫩多汁,有疏茸毛。葉多數為奇數羽狀復葉,花為傘形花序,一般腋生,少頂生,莢果兩列,聯合成三角形,種子腎狀,種皮光滑,根、全草和種子可入藥,有祛風明目,健脾益氣,解毒止痛之效。
紫云英是豆科黃芪屬的植物,分布于中國的長江地區,生長于海拔400米至3,0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溪邊、山坡及潮濕處,目前全國很多地區大力推廣紫云英種植,主要用于肥沃農田和和花卉觀賞。
現分布于亞洲中、西部,多作為稻田綠肥來種植。中國早在明、清時代就已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種植,廣泛分布于北緯24~35度地區,是中國主要蜜源植物之一。
形態特征:紫云英為二年生草本,多分枝,匍匐,高10-30厘米,被白色疏柔毛。紫云英奇數羽狀復葉,具7-13片小葉,長5-15厘米;葉柄較葉軸短;托葉離生,卵形,長3-6毫米。
先端尖,基部互相多少合生,具緣毛;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毫米,寬4-10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上面近無毛,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
紫云英總狀花序生5-10花,呈傘形;總花梗腋生,較葉長;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0.5毫米;花梗短;花萼鐘狀,長約4毫米,被白色柔毛,萼齒披針形,長約為萼筒的1/2;花冠紫紅色或橙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0-11毫米。
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較旗瓣短,長約8毫米,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長約為瓣片的1/2,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瓣片半圓形,瓣柄長約等于瓣片的1/3;
子房無毛或疏被白色短柔毛,具短柄。莢果線狀長圓形,稍彎曲,長12-20毫米,寬約4毫米,具短喙,黑色,具隆起的網紋;種子腎形,栗褐色,長約3毫米。
生長習性:紫云英喜溫暖的氣候,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較好,幼苗期耐蔭的能力較強,適于在水稻后期套種。紫云英性喜溫暖的氣候,一般有明顯的越冬期。幼苗期低于8℃生長緩慢;
開春以后,日平均氣溫達到6℃~8℃以上時,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開花結莢的最適溫度為13℃~20℃。紫云英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怕早又怕漬,生長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土壤以質地偏輕的壤土為主。
紫云英的作用用途
生態價值:紫云英固氮能力強,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體腐解時對土壤氮素的激發量很大,因而在等氮量條件下對后作的增產效果比苕子、蠶豆等綠肥作物強,在我國南方農田生態系統中維持農田氮循環有著重要的意義。
畜牧業價值:紫云英除作為綠肥作物之外,也可作為飼草料青飼或調制干草,適口性好,各類家畜均喜食,而且營養價值高,可作為家畜的優質青綠飼料和蛋白質補充飼料,喂豬效果更好。
年可刈割2~3次,一般每公頃鮮草產量22500~37500kg,最高可達60000kg。紫云英也可綠肥牧草兼用,利用上部2/3作飼料喂豬,下部1/3及根部作綠肥,連作3年可增加土壤有機質16%,遠較冬閑地高。
園林用途:紫云英分布于中國的長江地區,生長于海拔400米至30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溪邊、山坡及潮濕處,目前全國很多地區大力推廣紫云英種植,主要用于肥沃農田和花卉觀賞。
免耕種植技術:選育高產優質的紫云英品種,對種子進行丸衣化處理,把紫云英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元素進行合理配方,通過黏著劑包裹在種子表面,經機械造粒形成以肥料為丸衣的加大型種子。
加大種子體積和重量,解決稻肥共生播種困難、發芽出苗率低的問題。從而降低了播種量,畝節省種子用量60%左右,科學配比丸衣養分原料,促進綠肥高產優質。
技術要點:紫云英丸衣種子中丸衣原料占2/3,純種子占1/3,丸衣種子成品顆粒直徑3~5毫米,每千克丸衣種子約11萬顆,每顆丸衣種子含紫云英純種子2~4粒。
種子處理將當年收獲的紫云英良種進行認真的曬種、選種、除蠟。造粒將經過處理的種子放人造粒盤內,開動球底圓盤造粒機,邊轉動邊利用高壓噴霧器噴灑黏著劑。
當種子表面濕潤時,加入緩沖劑完全黏結成顆粒,見不到散粒時再加入肥料。加入肥料時,同樣要邊轉動造粒機邊噴灑黏著劑,直到丸衣種子完全形成。
干燥利用80×800型滾筒式烘干設備系統,烘干溫度應控制在60~70℃,時間以15分鐘為宜。過篩將極少部分散粒丸衣篩下重新造粒。包裝對成品丸衣種子進行包裝封口。
種植紫云英種子丸衣化把高產栽培技術融為一體,是冬綠肥綜合豐產技術的集約化,包括了選種(清除菌核)、曬種、種子云蠟(提高種子發芽率),拌肥(磷肥、鉬肥、硼肥)等,簡化了操作。丸衣化種子畝播量3千克左右,減少播量50%左右,增產鮮草10%以上,減少成本,提高鮮草含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