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為禾本科,淡竹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須根中部可膨大為紡綞形肉質塊根,黃白色。葉披針形,圓錐花序;穎果橢圓形。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
淡竹葉的根藥用,有清涼,解熱、利尿及催產之效;主治:胸中疾熱、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痛頭風、止驚悸、瘟疫迷悶、殺小蟲、除熱緩脾。又可作牧草。
形態特征:淡竹葉為圓錐花序長12~25厘米,分枝斜升或開展,長5~10厘米;小穗線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寬1.5~2毫米,具極短柄;穎頂端鈍,具5脈,邊緣膜質,第一穎長3~4.5毫米。
第二穎長4.5-5毫米;第一外秤長5~6.5毫米,寬約3毫米,具7脈,頂端具尖頭,內稃較短,其后具長約3毫米的小穗軸;不育外稃向上漸狹小,互相密集包卷,頂端具長約1.5毫米的短芒;雄蕊2枚。
生長習性:淡竹葉生于山坡、林地或林緣、道旁蔽蔭處。淡竹葉耐貧瘠,喜溫暖濕潤,耐陰亦稍耐陽,在陽光過強的環境中,則生長不良,常表現為植株低矮、分蘗力降低、葉色發干偏黃等,觀賞價值降低。
淡竹葉栽培用土以肥沃、透水性好的黃壤土、菜園土為宜。地植可選擇通風好、無直射光的林中樹下等遮陰處。盆栽可置于室內或陽光直射不到的陽臺等處擺放。淡竹葉生長旺盛、分蘗力強,地植除藥用等特殊需要外。
淡竹葉的栽培技術
繁殖栽植:淡竹葉多為野生,少見栽培。人工繁殖籽播、分株皆可。籽播可于秋季果成熟時進行采集,以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田園土作苗床,隨采隨播即可分株可在3月至5月份于野外采集挖取,進行分栽培育。
分栽時要盡量保證每苗均具有較多的根系,剪去根部3厘米至5厘米以上的全部枝葉,以田園土栽種。盆栽觀賞不宜分株,應選擇根系發達、萌蘗旺盛的植株。栽時要使根部向四面舒展,栽后遮陰,保持土壤濕潤,一般18天左右即可重新萌發。
株距最好不低于25厘米至30厘米,盆栽以每盆一叢為好。淡竹葉雖生性粗放,但合理的水肥管理會使其生長迅速、枝繁葉茂。在其新葉萌發時及開花期前后,可適量追施1次至2次較淡的腐熟餅肥水,地栽植株也可用淡尿素水灌根1次至2次。
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的植株,修剪去部分過長、過密及受損的老根,以利于根系的再生,提早萌發新的根系。將修剪后的根部在3克/升至5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小時至2小時。
將根部舒展,置于不透水的玻璃、陶瓷或塑料等器皿中,以陶粒、石子或小卵石等充填固定,加水以部分根系露出水面為宜。置于室內光線明亮處。新栽培的植株在新根及新葉長出前可每兩天換一次水。
正常養護一般春季10天至15天,夏季7天至 10天換一次水,平時要及時添水。換水時應適量添加水培植物專用營養液,以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觀賞價值。
采收加工:栽后3~4年開始采收。在6~7月將開花時,除留種以外,其余一律離地2~5cm處割起地上部分,曬干,理順扎成小把即成。但在曬時,不能間斷,以免脫節;夜間不能露天堆放,以免黃葉。可連續收獲幾年。
淡竹葉的病害防治:淡竹葉的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在葉鞘、莖稈、穗部也能發生。可選用20%粉銹寧2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地栽的植株易遭蝗蟲危害莖葉,可用40%菊殺乳油2000倍至3000倍液進行噴灑滅蟲。
需注意的是:觀賞栽培的植株可選用低毒無殘留的化學藥品進行病蟲害防治,藥用栽培為確保食用的安全性,應盡量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