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鳳仙是一、二年生草本,株高約25-50公分,重瓣大花,花色艷麗,花頭頂生,形如茶花。用 途:盆花、花壇。

形態(tài)特征:茶花鳳仙是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卉,株高約25-50公分,重瓣大花,花色艷麗,花頭頂生,形如茶花。莖平滑,脆而多汁,節(jié)部常膨大,無托葉,一般互生、對生,上部葉片常輪生,葉柄間有腺體,花兩性,左右對稱。

單生于葉腋或稍簇生,萼片3枚,稀5,側面二枚小,綠色,下面一枚大,花瓣狀,呈囊狀,向下延伸成距;花瓣5,或因2對合生成3片不等大。蒴果,熟時5瓣裂,瓣片螺旋狀旋轉,將種子彈出。

生長習性:茶花鳳仙性喜溫暖、濕潤日照充足的環(huán)境,忌炎熱,生長適溫為15~25℃,夏季要求涼爽并適當遮蔭,不耐寒冷。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

茶花鳳仙的花語:茶花鳳仙優(yōu)美的身姿與嬌艷的花朵使得它很受人們的喜愛,喜歡種植花朵和盆栽的朋友家里應該都有茶花鳳仙的身影。說到茶花鳳仙的花語,就不得不說到茶花鳳仙奇特的種子殼。

待茶花鳳仙種子差不多成熟的時候,如果你輕輕的碰一下它,它的種子殼就會快速的張開并且將種子灑出來,正是這奇特的種子以及茶花鳳仙的冷艷之美,茶花鳳仙得花語為“別碰我”。

茶花鳳仙的病害防治

猝倒病:主要危害幼莖,開始時幼莖基部呈水漬狀斑,后病斑變?yōu)榈稚梁稚枷菘O縮。病部迅速發(fā)展到環(huán)繞幼莖,使小苗在葉色翠綠的情況下自莖基部倒伏死亡。最后腐爛或干枯。該病主要由瓜果腐霉菌引起另外尚有立枯絲核菌。病原菌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借水滴噴濺和種子等傳播。

防治方法: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播種不可太密;出苗后控制澆水,保持土壤略干;加強環(huán)境的通風性;避免連作。發(fā)病后及時用藥,75%的百菌清600倍,50%的多菌靈500倍,以及40%的疫霜靈200~400倍等都有很好的作用,1周噴一次,噴時除盆植株的莖葉外還應噴及周圍的地面。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發(fā)病初期葉片表面有白色粉狀小斑塊,隨后葉面布滿白色粉層,至秋初,白粉層中出現(xiàn)黃色小圓點,最后小圓點變?yōu)楹诤稚∪~枯黃。嚴重時可蔓延至莖、花蕾及蒴果。

其上也出現(xiàn)白色粉層,最終花蕾、蒴果停止生長而枯萎。該病的病原為蒼耳單絲殼的白粉菌,屬真菌類,病原菌在病殘體上和種子中越冬,借風、水傳播。

防治方法:應加強栽培管理,保持環(huán)境通透,少施氮肥,增施鉀肥及鈣,及時清除病葉,一旦發(fā)病應及時用藥,可以噴灑15%的粉銹寧1000倍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

疫病:主要發(fā)生在幼苗定植后的植株上,危害莖和根部,首先嫩莖或莖基部出現(xiàn)水漬狀暗綠色至淺黃色的斑塊,后發(fā)展為黑褐色腐爛,病斑環(huán)繞莖部,使植株自病部折倒。

在病部有時能夠看到白色絹絲狀物,即為病原菌的菌體。該病是由惡疫霉菌侵染引起,病菌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通過土壤和水地噴濺以及風力傳播。

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一是土壤消毒,二是改善栽培環(huán)境。藥物防治要及時,可用的藥物有80%的乙磷鋁500倍,25%甲霜靈500~800倍,1%的波爾多液,0.1%~0.2%的硫酸銅液。

花葉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被侵染后有兩種癥狀,一為葉片變小,皺縮,葉緣扭曲,葉面有深綠與黃白相間的斑點,老葉則黃化,花朵小、萎縮,花瓣呈碎錦狀,嚴重時植株矮小。

二是葉脈褪綠呈灰白半透明狀,繼而褪綠為斑駁狀簇生,葉緣略上卷。該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蕪菁花葉病毒和花椰菜花葉病毒。通過汁液和多種蚜蟲傳播。

防治方法:將強栽培管理,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時清除病株,減少操作過程中人為傳播。防治傳毒昆蟲,可以采用殺蟲劑等。

白絹病:白絹病通常發(fā)生在苗木的根莖部或莖基部。感病根莖部皮層逐漸變成褐色壞死,嚴重的皮層腐爛。苗木受害后,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以致生長不良,地上部葉片變小變黃,枝梢節(jié)間縮短,嚴重時枝葉凋萎。

當病斑環(huán)莖一周后會導致全株枯死。在潮濕條件下,受害的根莖表面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后期在菌絲體內形成很多油菜籽狀的小菌核,初為白色,后漸變?yōu)榈S色至黃褐色,以后變茶褐色。菌絲逐漸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

病原:引起樹木白絹病的病原無性世代為齊整小核菌Se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群,小菌核屬。白絹病病菌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30℃,最高約40℃,最低為10℃。

在PH值1.9—8.4之間都能生長,PH5.9時最適宜繁殖,光線能促進產(chǎn)生菌核。菌核在適宜條件下就會萌發(fā),無休眠期,在不良條件下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在低溫干燥的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

防治方法

圃地選擇:育苗地要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前作發(fā)病重的苗圃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4年以上,方能重新育苗。

冬季深耕:感病苗圃地,每年冬季要進行深耕,將病株殘體深埋土中,清除浸染來源。

土壤消毒:在育苗或造林前,每畝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1000g,加細土20kg,拌勻撒在播種溝內或樹穴周圍。對感病較輕的苗木,可挖開根莖處土壤,晾曬根莖數(shù)日或撒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

加強管理:在苗木生長期要及時施肥、澆水、排水、中耕除草,促進苗木旺盛生長,提高苗木抗病能力。夏季要防暴曬,減輕灼傷危害,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可用豐洽根保600-800倍或用1%硫酸銅液澆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銹靈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澆灌病株根部;也可每畝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ml,加水50kg,每隔10天左右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