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莓是一個草莓的品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酷似草莓,果肉呈白色,外面覆蓋著紅色斑點,與草莓的基因構成相同。又因其味道與菠蘿出奇的相似,故稱為菠蘿莓(pineberry)。這種水果外形像草莓,味道像菠蘿,又名白草莓。
這種水果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有健脾胃,補充維生素C的功效。外形與草莓十分相似,果肉是奶白色的,嘗起來味道與菠蘿相似。菠蘿莓是源自南美洲的一種野生草莓,曾遭瀕危,荷蘭的果農開始進行商業化種植后,果實由綠變白、小籽呈現深紅色時,就成熟了,可以食用。
菠蘿莓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在食肉類或油膩食物后,吃些菠蘿莓對身體大有好處。“菠蘿莓”外形喜人滋味好,很快會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新水果。除了直接食用、榨汁以及與酸奶混合食用外,人們還可用它制作“菠蘿莓”奶油蛋白甜餅或者其他甜品。
形態特征:菠蘿莓”果肉為奶白色,表面均勻分布著小紅點,與一般的草莓紅色果肉黑色小點的情況恰好相反。荷蘭的果農開始進行商業化種植后,果實由綠變白,小籽呈現深紅色時,就成熟了,可以食用。多生長在南方地區,以陜南漢中最為常見。
一個菠蘿莓的個頭小于普通紅草莓,測量15到23毫米。當其果實由青綠色漸漸變成奶白色,而果實表面上的籽變成深紅色的時候菠蘿莓就達到了成熟的狀態,可以食用了。這種有著特殊的白色外表的菠蘿莓是由白色因素組成的。
生長習性:良好,溫度在-6℃時還能微長。喜光耐高溫。菠蘿莓多生長在南方地區,以陜南漢中最為常見。智魯島(智利)生長的一種草莓與北美洲弗吉尼亞州生長的一種草莓雜交后形成的,它是雜交育種的成果,而并非人們所想的通過基因工程得到的。又像菠蘿,又像草莓。
菠蘿莓的栽培技術
適于栽培:“菠蘿莓”需要在玻璃溫室中培育,當果實由綠變白,表面的小粒呈現深紅色時,就意味著已經成熟,可以食用。在房前屋后,室內,陽臺等處均可栽培。既可鮮食果實,又可美化環境。其栽植方法可參照露地栽培方法。
產量不高:“菠蘿莓”植物抗病,但由于小農種植、小漿果尺寸、溫室種植和是低產量作物,所以并不是很有利可圖。
田塊選擇:選擇多年沒有種過草莓的田塊作為大棚菠蘿莓的生產本田。
基肥:大田施足有機基肥,定植前一個月左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500~2000千克作底肥,并多次耕耙。
作畦:定植前10天左右選擇晴好天氣,在土壤可耕性較好的情況下做畦頭。筑前增施進口三元復合肥50千克和過磷酸鈣50千克作面肥,并每667平方米施辛硫磷顆粒劑10千克,用以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
畦為南北向(與大棚方間平行)每只大棚作7畦,中間5畦每畦面寬度為40~45厘米,每畦定植2行,旁邊2畦面寬度為15~20厘米,每畦定植1行。每壟高度為30~35厘米,畦壟溝深度為30~35厘米左右。
定植方法
起苗:在挖苗前一天育苗圃澆一次透水,以有利于帶好土團,盡量減少傷根,依秧苗大小進行分棚定植.若采用營養缽育苗,則種植時隨手脫去塑料缽,則成活率較高。
定植密度:大棚栽培株距20厘米左右,每棚種植1800~2000株,每667平方米6000~7000株。
定向種植:為便于管理采用"定向種植",且能減少病害,提高果實品質。中間5畦每畦種植2行,盡量靠兩旁種(行間距控制在30厘米左右),并且認清楚菠蘿莓苗的苗弓背向畦外側定植。大棚兩邊的2畦則進行單行種植。
定植深度:定植深度必須適度。新莖基部必需入土,以利于發生新根,但苗子心部(外葉托葉稍部分)不能埋入土中。
菠蘿莓的病害防治
黑花的防止:受低溫凍害后會形成黑花。如在開花前7~8天的花蕾遇零下20℃低溫雄蕊即能受害,開花前3天至花后一周的雌蕊遇零下20℃低溫也會受凍形成黑花,因此在嚴寒來臨之前要準備好內層套棚,加強保溫工作。夜間棚內最低氣溫保持在3℃~5℃,能有效地減少黑花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