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瓣葵(Helianthus var.multiflorus),又名矮生葵花,為菊目菊科向日葵屬植物,原產北美,世界各國廣為栽培。千瓣葵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cm,葉互生、寬卵形。

先端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被糙毛,有長柄。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重瓣花金黃色。千瓣葵的花期7~9月。瘦果灰色或黑色,果熟期9~10月。

千瓣葵的養殖方法

溫度:向日葵比較耐寒,種子在5-10℃時即可發芽,幼苗能忍受-2℃低溫。因此,在高寒地區,生育期較長的品種可適當早播。

水分:向日葵耐旱力較強,幼苗至開花前吸水較少,只占全生育期的20%-25%,開花至種子灌漿時期保證水分的供應是高產豐收的關鍵。

營養:花盤形成至開花期吸收營養物質最多,占全部營養物質的3/4。幼苗期吸收營養很少,出苗至花盤形成需磷最多,花盤形成至種子臘熟期吸收鉀最多。為保證向日葵優質高產,籽仁飽滿充實,應注意施全肥,前期以磷為主,中后期以氮、鉀為主。

土壤:向日葵適應性強,對土質的選擇不嚴格,一般土地均能種植。

授粉:向日葵授粉主要依靠昆蟲,一部分借助風力,正常的受精過程決定于適宜的溫度,日光、大氣濕度及昆蟲活動、風力情況。高溫干燥天氣容易減弱花粉的生活能力,影響正常授精。

開花期陰雨連綿影響蜜峰等昆蟲活動。靠自然授粉,向日葵空殼率一般達40%以上。所以為提高向日葵的結實率,可采取5畝地放1箱蜂的辦法。 

輪作: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向日葵,由于病蟲、雜草及鉀肥不足往往減產。因此,需要安排輪作。

施肥:向日葵植株繁茂,根系發達,深耕可促進根系發育,避免根浮生在土壤上層遇風發生倒伏。向日葵是需肥量較高的作物,高產田必須施足底肥或及時追肥。

播種:播期可根據所選用品種全生育期的長短來確定。生育期長的早播,生育期短的晚播,為節約用地也可采取套播或營養缽育苗移栽。一般生育期較長的春播種播期安排在5月上、中旬,生育期短的品種可采用夏平播。無霜期短的地區也可采用早春播種。

播深:向日葵為雙子葉植物,為保證種子順利出苗,在足墑的情況下,力求淺播,播深在3.5-5厘米。但在春季干旱墑情較差或沙性重的土壤上,應適當加深。播種方法有穴播、條播或機播。穴播每穴三籽,每畝需種1.5千克,條播或機播畝用種2.5-3千克。

合理密植:向日葵因品種類型不同,密度要求有很大差別。食用種一般高大,每畝留苗1600-2000株為宜。

田間養護管理

保苗、間苗和定苗:足墑淺播有利于種子迅速發芽出苗。因向日葵具有苗期生長快、發育早的特點,所以在管理上必須做到及時間苗、定苗。一般幼苗出現1對真葉時即可間苗,3對真葉時及時定苗。定苗前后注意除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定苗最晚不要超過4對真葉。

中耕鋤草:結合間苗進行第1次中耕,深3-4厘米。定苗一周后進行第2次中耕,深8-10厘米。苗高0.5-0.7米左右進行第3次中耕,深8-10厘米,開始結盤時進行第4次中耕,深度3-4厘米。第3、4次中耕可結合培土防倒伏。

打杈、打葉:在花盤形成期,有些品種,在莖稈中、上部常發生分枝現象,要及時除掉,使營養集中在主莖花盤上,保證籽粒飽滿充實。打杈工作要及時,做到“枝杈一冒,立即打掉”,此外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或有徒長現象的地塊,應在花授粉后適當打掉部分不太起作用的老葉。

人工輔助授粉

一般采用兩種方法: 軟撲授粉法:授粉時,用軟撲輕輕摩擦花盤,使花粉粘在軟撲上,然后連續摩擦其他花盤。花盤接觸法:即在開花期間將兩個相近的花盤互相摩擦授粉。整個花盤從開花至結束需8天左右,一塊地由初花到終花需18天左右。授粉每隔1-2天進行一次,共進行2-3次,每次授粉在早晨露水干后至11點效果最好。

收獲脫粒與貯藏:當葉子大部分干枯凋萎,上部莖稈和花盤背部變黃,舌狀花脫落,籽粒變硬現出本色時為收獲適期。收獲時,用鐮刀將花盤割下,放在陰涼通風處后熟。花盤曬干即可用木棒拍打花盤背面或用脫粒機脫粒。將籽粒暴曬2-3天,含水量降至13%即可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