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蒲公英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表面棕褐色,皺縮,葉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
頭狀花序,總苞鐘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蒲公英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據說誰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誰就能得到完美的愛情。
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形態特征:蒲公英花葶1至數個,與葉等長或稍長,高10-25厘米,含白色乳汁,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直徑約30-40毫米;總苞鐘狀,長12-14毫米,淡綠色;
總苞片2-3層,外層總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10毫米,寬1-2毫米,邊緣寬膜質,基部淡綠色,上部紫紅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狀突起;內層總苞片線狀披針形。
長10-16毫米,寬2-3毫米,先端紫紅色,具小角狀突起;舌狀花黃色,舌片長約8毫米,寬約1.5毫米,邊緣花舌片背面具紫紅色條紋,花藥和柱頭暗綠色。
蒲公英瘦果倒卵狀披針形,暗褐色,長約4-5毫米,寬約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頂端逐漸收縮為長約1毫米的圓錐至圓柱形喙基,喙長6-10毫米,纖細;冠毛白色,長約6毫米。
生長習性: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蒲公英抗病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廣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
田間養護管理:播種當年的田間管理,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種畦的畦面先稀疏散蓋一些麥秸或茅草;然后輕澆水,待苗出齊后用杈子扒去蓋草;
出苗后應適當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壯生長,防止徒長和倒伏;在葉片迅速生長期,要保持田間濕潤,以促進葉片旺盛生長;冬前澆1次透水,然后覆蓋馬糞或麥秸等,利于越冬。
中耕除草:當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壟為止;做到田間無雜草。封壟后可人工拔草。
間苗、定苗: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定苗。出苗10天左右進行間苗,株距3~5厘米,經20~30天即可進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肥水管理:蒲公英抗病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需進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的重點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
所以在種植蒲公英時,每667平方米施2000~3500千克農家肥作底肥,每67平方米還須施17~20千克硝銨作種肥。播種后,如果土表沒有覆蓋,就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出苗后,也要始終保持土壤有適當的水分。
生長期間追1~2次肥。并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全苗及出苗后生長所需。播種當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采葉,等到第2年才開始采收,此時植株品質好,產量高。秋播者入冬后,在畦面上每畝撒施有機肥25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
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護根系安全越冬。翌春返青后可結合澆水施用化肥(畝施尿素10~15千克、過磷酸鈣8千克)。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蓋。秋末冬初,應澆1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蓋馬糞或麥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較早萌發新株。
采收: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層大葉供食,或用刀割取心葉以外的葉片食用。每隔15~2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畝地每次收割可產700~800千克。
采收時可用鉤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厘米處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長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繼續生長;也可像東北地區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葉那樣采收,但葉片是分散的,不成葉束。單位面積產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0.8~1.0千克;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1.2~1.7千克;溫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產1.5~2.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