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寶珠為落葉灌木。株型矮,半開展。枝較細,一年生枝短,節間亦短;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
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樓子臺閣型。花蕾圓尖形;花淺紅色,花藥長圓形,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園藝品種,栽培供觀賞。
形態特征:瓔珞寶珠牡丹樓子臺閣型。花蕾圓尖形;花淺紅色(58-C),潤澤細膩;花徑15厘米×8厘米。下方花外瓣2~3輪,質硬,基部具紅色暈,內瓣褶疊,緊密,端部多齒裂,雌蕊瓣化成紅綠相嵌彩瓣;上方花花瓣稍大,量少,直立,參差不齊。花梗細而短,花朵直上。中花品種。
株型矮,半開展。枝較細,一年生枝短,節間亦短;鱗芽大,圓錐形。小型長葉,密集,質硬;總葉柄長約9厘米,細硬,斜伸;小瓔珞寶珠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缺刻少而淺,端漸尖,邊緣上卷,葉面黃綠色,具紫紅色暈。生長勢中,成花率稍低,萌蘗枝多。傳統品種。
生長習性:瓔珞寶珠性喜溫暖、涼爽、干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干旱,耐弱堿,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適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
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PH值6.5-7為宜。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20℃。
瓔珞寶珠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具體方法為:將生長繁茂的大株牡丹,整株掘起,從根系紋理交接處分開。每株所分子株多少以原株大小而定,大者多分,小者可少分。一般每3-4枝為一子株,且有較完整的根系。
再以硫磺粉少許和泥。將根上的傷口涂抹、擦勻,即可另行栽植。分株繁殖的時間是在每年的秋分到霜降期間內,適時進行為好。此時,氣溫和地溫較高,牡丹處于半休眠狀態,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營養生長時間,進行分株栽培對根部生長影響不甚嚴重。
分株栽植后還能生出一些新根和少量的株芽。若分株栽植過遲,當年根部生長很弱,或不發生新根,次年春,植株發育更弱,根弱則不耐旱,容易死亡。如分株過早,氣溫、地溫較高,還能迅速生長,容易引起秋發。
牡丹分株的母株,一般是利用健壯的株叢。進行分株繁殖的母株上應盡量保留根蘗,新苗上的根應全部保留,以備生長5年可以多分生新苗。這樣的株苗栽后易成活,生長亦較旺盛。根保留的越多,生長愈旺。
嫁接繁殖:牡丹的嫁接繁殖,依所用砧木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野生牡丹;一種是用芍藥根。常用的牡丹嫁接方法主要有嵌接法、腹接法和芽接法三種。
嵌接法:用芍藥根作砧木,因芍藥根柔軟無硬心,容易嫁接,根粗而短,養分充足,接活后初期生長旺盛。如用牡丹根嫁接,木質部較硬,嫁接時比較困難,但壽命較長。嫁接的時間一般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最佳時間。其砧木是用直徑2-3厘米、長10-15厘米的粗壯而無病蟲害的芍藥根。
腹接法:是種高接換頭改良品種的方法,它是利用劣種牡丹或8-10年生的藥用牡丹植株上的眾多枝條,嫁接成不同色澤的優良品種。嫁接時間為7月上旬至8月中旬。先選擇品種優良、植株肥壯、無病蟲的牡丹植株,剪取由地面發出的土芽枝。
或當年生的短技長5-7厘米,最好是有2-3個壯芽的短枝作接穗。接穗上留一個葉柄。選好接穗后,在接穗下部芽的背面斜削一刀,成馬耳形,再在馬耳形的另一面斜削成楔形。
使嫁接后兩面都能接角到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形成層組織,才易成活。牡丹腹接前后,除在雨季不加灌溉外,應保持植株正常生長的適宜濕度。芽接法是牡丹繁殖和培養多品種,多花色于一株的有效方法。
芽接法:在5-7月間進行。嫁接時以晴天為好。其方法有貼皮法和換芽法兩種。貼皮法是在砧木的當年生枝條上連同木質部切削去一塊長方形或盾形的切口,再將接穗的腋芽連同木質部削下一大小和砧木上大小、形狀相同的芽塊。
然扣迅速將芽塊貼在砧木的切口上,用塑料繩扎緊。換芽法是將砧木上嫁接部位的腋芽連同形成層一起去掉,保留木質部上完整的芽胚,然后用同樣方法反接穗的腋芽同樣剝下,迅速套在砧木的芽胚上,注意兩者應相吻合,最后用塑料繩扎緊。嫁接后的植株應及時澆、松土、施肥,促其愈合。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是利用牡丹枝條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種方法,屬無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將扦插的枝條先剪下,脫離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質內使之生根,成為新株。
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條,要選擇由牡丹根部發出的當年生土芽枝,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時,選擇莖干充實,頂芽飽滿而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穗,長10-18厘米。牡丹的根為肉質根,喜高燥、忌潮濕、耐干旱。因此,育苗床應選擇通風向陽處,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時,插完一畦澆灌一畦,一次澆透。
瓔珞寶珠的文化背景: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于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
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征,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