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蓀,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斜伸,須根繩索狀,灰白色,有皺縮的橫紋。葉條形,中脈不明顯。花莖光滑,實心,具1-2枚莖生葉;苞片3枚,膜質,綠色,披針形,內包含有2朵花;
花天藍色,直徑6-7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基部有黑褐色的網紋及黃色的斑紋,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直立,狹倒卵形。果實長卵狀圓柱形,有6條明顯的肋,成熟時自頂端向下開裂至1/3處。
花期5-6月,果期7-9月。溪蓀生于沼澤地、濕草地或向陽坡地。產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也產于日本、朝鮮及蘇聯。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形態特征:溪蓀的花莖高40-50厘米,實心,具1-2枚莖生葉;苞片3,披針形,長約7厘米,綠色,膜質,先端漸尖;花2-3朵,藍色,直徑6-7厘米,花被管長約1厘米,花被片6,2輪排列,外花被片倒卵形,長約5厘米,寬約1厘米。
基部有黑褐色的網紋及黃色斑紋,爪部楔形,無附屬物,內花被裂片3,狹倒卵形,長約4厘米,寬約1.5厘米;雄蕊長約3厘米,花絲白色,具黃色花藥,花柱分枝扁平,花瓣狀,長約3.5厘米,先端裂片三角形,有細齒;子房三棱狀柱形。
生長習性:溪蓀在野生狀態下生長于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種植環境喜濕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堿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溪蓀的作用用途
園藝價值:溪蓀花色艷麗而豐富口(藍色系花卉)、株型俊美、抗寒能力強、觀賞價值高,做為園林綠化和插花花卉,具有極高的市場潛力,在園林上用途比較廣泛。
主要應用在林下觀賞植被、綠地片植、草地點綴、模紋花壇等方面;作為盆栽花卉,溪蓀可應用于室內小環境家居裝飾。此外溪蓀也是插花的良好素材。
溪蓀的病蟲害防治
白絹病:常見病害。主要為害植株的莖或葉的基部,嚴重時整株死亡。高溫多濕,土壤貧瘠板結時發病率高。防治方法:輪作期應在4年以上。適當通風,避免栽培過密。發病期前定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葉枯病:葉枯病是一種常見病,這種病傳染性非常強,對鳶尾生長有較大影響。現將其發病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癥狀多從葉尖部開始發生,發病初期葉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片狀干枯。
以后逐漸向葉基部侵染,最后導致整個葉片呈焦枯狀,并出現黑色粒狀物。發病規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狀態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上越冬,仲春伴隨雨、風或澆水傳播,整個生長季均能發病,6至9月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加強檢疫,不引進帶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及植株消毒。加強日常養護,防止栽植地積水。發病初期及時將病葉剪除,減少侵染源。冬季將地表葉片剪除,集中燒毀。如有發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交替噴施,連噴4至5次,每次間隔8至10天。
立枯病:患立桔病的植株,球莖鱗片基部變軟,之后呈現灰褐色,上覆白色霉狀物,最后完全腐爛掉。其病因主要是由孢子感染,一般溫度愈高,病害發展蔓延愈快。防治方法:①用四氯丹及免賴得消毒種球。②用蒸氣滅菌法或用溴化鉀烷消毒土壤。③與劍蘭及小蒼蘭輪作。
根腐病:主要表現在植株局部生長受阻,花苞枯萎,根系呈水漬狀腐爛。其病因是線蟲經土壤在染根部,較難控制。防治方法:①以四氯丹+免賴得消毒種球。②土壤消毒,或在種植后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依得利5-8克或普拔克7-14毫升消毒。③用溴化甲烷消毒處理。
尻腐病:患尻腐病的鳶尾表現生育不良,葉變黃,不久即枯萎;球根基部腐敗,后期生有白色霉菌。防治方法:①氧化苦土壤消毒。②洛比龍浸漬球根消毒。
花葉病:主要表現為葉部有灰白色輪點或黃、白色條斑,把植株葉片透光看,有許多透明的小斑點,不久變紫色斑點,由下部葉往上枯萎。主要病因是該病毒由蚜蟲媒介或手和器具等接觸傳染。防治方法:①繁殖時選無病植株或球根。②手、刀具等工具消毒。③用馬拉松、氧化樂果、蚜滅多等農藥防治蚜蟲。
蟲害防治
根腐線蟲:植株受害后有局部性的生長阻礙,花苞枯萎,根系呈現許多短小窄黑的根,嚴重時球根將爛掉。防治方法以蒸氣滅菌或以溴化甲烷消毒土壤。
蟋蟀:蟋蟀主要是在雜草中繁殖,先期食害值株芽尖,不久即食植株的葉片。防治方法:①噴灑七氯滅蟲。③及早除掉雜草。
其它蟲害:另外,鳶尾在生長過程中還易發生蚜蟲、紅壁虱等蟲害,主要是在高溫干燥時發生,大發生時不易滅絕,因而要在早期噴灑有機硫磺劑(克殺螨、滅螨法等)和其他殺壁虱劑。
同時使用敵敵畏等殺蟲熏煙劑,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效。但在高溫多濕和整個開花期易產生藥害,故要避免使用,或者噴完藥后用清水淋洗。有條件使用注射管加壓噴水,除蟲的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