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竹草又稱糧竹草、王草、皇竹、巨象草、甘蔗草,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直立叢生,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單株每年可分蘗 80-90株,堪稱草中之皇帝。因其葉長莖高、桿型如小斑竹,故名稱皇竹草。皇竹草由象草和美洲狼尾草雜交選育而成,屬四碳植物。是一種新型高效經濟作物。

形態特征:皇竹草屬須根系植物,須根由地下莖節長出,擴展范圍廣。株高4—5米,莖粗4厘米,節間較短,節數為20—25個,節間較脆嫩,節突較小。

分蘗多發生于近地表的地下或地上節,刈割后分蘗發生較整齊、粗壯,春栽單株分蘗可達20—25根。與象草相比,皇竹草的葉片較寬、柔軟,葉色較淺,綠葉數多2—3片。

生長習性:竹草的優點為產量高,競爭力強,收獲期青割適口性良好。適宜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栽培,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的肥力反應快速,牛糞為最佳肥料。

皇竹草以無性繁殖為主,只要是有芽的節,用芽即可繁殖。此外,皇竹草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如耐酸性、耐高溫、耐干旱、耐火燒等,但不耐水澇。

大田栽培技術

栽培時間:冬天無霜地區,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有霜地區,一般在3~6月份為最佳栽培時期;也可隨時育苗隨時移栽。

栽培規格:根據植株栽培的目的,用途不同,而栽培的株行距不同。作青飼料栽培應密些,畝2000-3000株,株行距為50×66厘米或33×66厘米;作種節繁殖、架材、觀賞,栽培應稀些。

每畝800~1000株,株行距為80×100厘米或70×90厘米;作圍欄、護堤、護坡用的應更密些,其株距33×40厘米為好;對不規則的坡地、山地視具體情況而定,如光照不足地塊宜稀植。

施足底肥:在大田移苗栽培前,每畝施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和過磷酸鈣200公斤,在無農家肥的情況下,必須每穴(窩)施用復合肥和過磷酸鈣各100克,并與底土拌均勻,以增加植株分蘗能力。

澆足定根水:種苗移栽后同時澆足根水或施少量清糞肥,確保土壤濕潤,以定根

促苗:若遇天晴干旱,需2天澆水1次,直到種苗轉青時才能緩解。

田間養護管理:皇竹草產草量高,需水肥量大。初栽種或收割后,都應當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補苗:“皇竹草”經大田移栽后,直到種苗返青,均要堅持澆水保濕。對缺苗缺蔸的地方,需及時移苗補栽,保證成活率在98%以上。確保每畝基本苗數量。

中耕除草:“皇竹草”前期生長較緩慢,容易受雜草的影響,應在植株封壟(行)前進行1~2次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除草,宜在種植1個月后,“皇竹草”開始萌發新芽,選擇晴天或陰天進行除草松土,并每株施放10克尿素;

第二次除草宜在種植2個半月后進行,這時為“皇竹草”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按每株施放碳銨或尿素25克,若作為培育種苗時,為避免倒伏,在植株蔸周圍進行培土。每次植株收割后應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以疏松土壤,減少雜草危害和再生,應注意的是,中耕除草不可傷害植株的根部和莖部。

澆水追肥:皇竹草喜水,故逢晴天久旱,每隔3天上午就應普遍地澆水一次;在連續多天陰天時也應注意澆水,但不耐漬水或水淹,因此,澆水應適度,雨季還須特別注意排澇。“皇竹草”嗜肥,故在基肥施足的前提下還須適時多次追肥,以促使植株早分蘗,多分蘗,加速蘗苗生長。

在植株長到60厘米左右高時,應追施一次有機肥或復合肥,在每次收割后兩天,結合松土澆水追肥一次。一般追施氮肥(畝用量20-25公斤)或人畜糞肥,以確保牧草質量,提高牧草單位產草量。入冬前收割最后一茬后,應以農家肥為主重施一次冬肥,以保證根芽的順利越冬和來年的再生。

在移栽后15天時若進行一次葉面肥(一般葉面肥、激素均可,如葉面寶、農大120等,每7-10一次),將顯著提高生長速度和分蘗能力,并能提高產量和改善草的品質。

加強對留種苗的管理:留作種用的皇竹草,應在收割2-3茬(7月份)就不再收割,但可繼續割剝葉片,使“皇竹草”留有6-8片生長葉片即可。每畝追施鈣美磷肥50公斤,這樣種苗將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營養物質的積累。

當植株長到株高180厘米以上時,可收割其下部葉片來利用,但不應剝落包裹腋芽的葉片和傷害上部嫩葉,要求留作種用的植株莖稈粗壯、無病蟲害,莖稈老熟后,于打霜前砍下,打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