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金雞菊,別名劍葉波斯菊、狹葉金雞菊、劍葉金雞菊、大花波斯菊,為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其原產美洲,中國廣泛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大花金雞菊生態效用較大,枝葉美麗,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花富含蜜源,并可提取色素。

形態特征:大花金雞菊的葉對生;基部葉有長柄、披針形或匙形;下部葉羽狀全裂,裂片長圓形;中部及上部葉3-5深裂,裂片線形或披針形,中裂片較大,兩面及邊緣有細毛。

大花金雞菊為頭狀花序單生于枝端,徑4-5厘米,具長花序梗。總苞片外層較短,披針形,長6-8毫米,頂端尖,有緣毛;內層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3毫米;托片線狀鉆形。舌狀花6-10個,舌片寬大,黃色,長1.5-2.5厘米;管狀花長5毫米,兩性。

生長習性:大花金雞菊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板頁巖、花崗巖、砂巖、石灰巖風化形成pH值5~8的土壤上都能生長。

尤其在花崗巖風化形成的pH值為5~7的土壤上生長最佳。耐旱、耐寒、耐熱,最適宜溫度-6~35℃,可耐極端高溫40℃左右、極端低溫-20℃,適應性強、繁殖容易。大花金雞菊的花期5-9月。

大花金雞菊的養殖方法

肥水:大花金雞菊耐旱怕澇,雨后應及時排水。生長期追施2~3次氮肥,追氮肥時配合用磷、鉀肥。欲使金雞菊開花多,花后可摘去殘花,7~8月追1次肥,國慶節便花繁葉茂。金雞菊在肥沃的土壤中枝葉茂盛,開花反而減少,因此為了取得良好的觀花效果,施肥要適度,不能過多。

通風:空氣流通,充分利用二氧化碳。

中耕除草:小苗定植后新枝生長前應松土,雨后松土利呼吸,雨季每周除草1次。

修剪:株高6cm摘1次心,分枝10cm時摘第二次心,及時除柳芽。

采種保存:大花金雞菊適宜播種繁殖,種子采收和保存非常重要。在每年8~10月間,選擇果實大部分成熟的花序剪下,曬干后去除雜質,精選出種子,置于干燥陰涼處,采用防潮的紙袋包裝。將種子置干干燥避光、通風良好處保存,環境溫度在10~15℃,存放1~2a仍保持好的發芽率。

大花金雞菊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大花金雞菊春、秋季均可進行播種繁殖。發芽適宜溫度15~20℃。沈陽地區播種繁殖一般在8月進行,也可春季4月底露地直播,7~8月開花,花陸續開到10月中旬。

種子顆粒較小,播種可采用撒播,將種子摻砂予拌,均勻的撒在事先做好的苗床上,苗床應高于周圍地面15厘米左右,以利于排水。苗床不要人寬,以操作方便為宜。種子撒完后上面覆薄上,澆透水。

澆水要均勻,育條件的最好用水管子接上噴頭或者羽噴壺。澆完水后,用草簾子蓋上。以后要經常觀察苗床的濕度,使苗床保持濕潤,不可使苗床過干過濕。種子播后14~21天發芽,出苗后可揭開草簾子。幼苗長出真葉后,施1次氮肥。

大花金雞菊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白粉病、黑斑病,為淋雨、土中雜菌所致,用百菌清和托布津交替使用且每10天一次。其中白粉病發生較為頻繁,多危害葉片、葉柄,應注意通風透光,可剪除嚴重葉片并燒毀;增施磷鉀肥,氮肥要適量;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700~800倍液、50%代森銨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500~1000倍液噴霧。銹病危害葉和莖,以葉受害為重,可用50%萎銹靈乳油2000倍液噴霧。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易發生蚜蟲蟲害,為害葉片、嫩莖、花冠等,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

蟲害防治:蚜蟲、地老虎、蠐螬,氧化樂果、殺滅菊酯交替用且每10天一次。

大花金雞菊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大花金雞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當年可開花,花期有四個多月。花大而艷麗,花開時一片金黃,在綠葉的襯托下,猶如金雞獨立,絢麗奪目。

作為觀賞美化材料,大花金雞菊常用于花境、坡地、庭院、街心花園的美化設計中,當花盛開時,猶如鋪上一層金色軟緞,華麗奪目。大花金雞菊也可用作切花或地被,還可用于高速公路綠化,有固土護坡作用,而且成本低。

大花金雞菊的文化背景

入侵情況:大花金雞菊屬于外來物種,是一種侵占性非常強的植物。大花金雞菊,別名“劍葉金雞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菊科植物。早年對這種植物進行檢驗發現并沒有毒性。雖然大花金雞菊沒有毒性,但生命力和繁殖力非常強,對土壤幾乎沒有任何要求。

特別耐旱,不怕冷不怕熱,風力一吹,種子滿天飛揚。如果農田出現這種植物,對農作物會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很難清除掉,幸虧范圍不大,還沒在中國造成大影響。發現這一情況后,當地林業部門已經對這種植物進行控制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