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萱草,又名:大苞萱草,百合科、萱草屬多年草本植物。肉質根莖較短。葉基生,二列狀,葉片線形,長約30~45厘米,寬2~2.5厘米。花莖高出葉片,上方有分枝,小花2~4朵,有芳香,花大,具短梗和大型三角狀苞片。

花冠漏斗狀或鐘狀至鐘狀,裂片外彎。花期7~8月。大花萱草根分為肉質根和須根,肉質根呈紡錘狀,須根多生長在肉質根上。具短根狀莖,葉翠綠狹長,基生呈帶狀。

形態特征:大花萱草的葉翠綠狹長,基生呈帶狀排成兩列。花苔從中部抽出,螺旋狀聚傘花序,每個花絮可著花數十朵。花蕾似簪,開如漏斗,裂片翻卷,為百合形花冠,花瓣先端裂開。

花被基部合生呈筒狀,雄蕊6枚,3長3短,花藥呈丁字形背著在花絲頂端,除藍色和純白色以外其余花色均有栽培品種。花徑變化大,花形各異,花期從晚春一直到秋季。

大多數品種的花只開一天,但盛花期可以延續幾周甚至幾個月,有些品種單花壽命可超過24小時。蒴果,黑褐色,多棱形,有光澤,自然結實率低,但大部分品種不結實。

花萱與葉近等長,不分枝,在頂端聚生2-6朵花;苞片寬卵形,寬1-2.5厘米,先端長漸尖至近尾狀,全長1.8-4厘米;花近簇生,具很短的花梗;花被金黃色或桔黃色;

花被管長1-1.7厘米,約1/3-2/3為苞片所包(最上部的花除外),花被裂片長6-7.5厘米,內三片寬1.5-2.5厘米。蒴果橢圓形,稍有三鈍棱,長約2厘米。大花萱草的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大花萱草生于海拔較低的林下、濕地、草甸或草地上。耐寒性強,耐光線充足,又耐半蔭,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腐殖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通透性土壤為好。

生長季節經常施肥。北方需在下霜前將地下塊莖挖起,貯藏在溫度為5 ℃左右的環境中。因其花大色艷、色彩豐富,株形好,栽培容易。露地栽培的最適溫度為13~17℃。

三倍體大花萱草每年5—9月,天天都有新花開放。它適應多種土壤環境,無論鹽堿地,砂石地,貧瘠荒地,均可生長良好。抵抗病蟲害侵染,對噪音、粉塵都有較強的耐受性。

大花萱草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大花萱草對堿性土具有特別的耐性,是油田及灘涂地帶不可多得的綠化材料。可用來布置各式花壇、馬路隔離帶、疏林草坡等。亦可利用其矮生特性做地被植物。其中有數個品種為"冬青"型,種植在南國,可四季常綠,是優秀的園林綠地花卉。

種植方法:大花萱草栽植大多在早春3月初萌芽前進行。大花萱草對土壤要求雖然不嚴,但因栽后能生長多年,所以應重視栽植地的選擇。最好是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水源、灌溉條件好的坡地,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土層深厚。

新開荒地須使土壤充分風化,或施用有機肥以提高其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要整平,因大花萱草分蘗能力強,栽植時株行距須保持40至50厘米。挖穴栽植,穴為三角形,栽3至5株。

栽植不宜過深或過淺,過深分蘗慢,過淺分蘗雖快,但多生長瘦弱。一般定植穴深30厘米以上,施入基肥至離地面15至20厘米,栽后覆土壓實。每畝用500至600公斤加水人糞尿點施定苗,確保成活率。

種植管理:施肥大花萱草花期長,對氮、磷、鉀的需求量比較大,除種植時施足基肥(以腐熟的牛糞或豬糞為宜)外,還要根據不同發育階段的需要來施肥。

氮素充足時,可促進植株健壯生長,葉片增大。磷能促進根系生長,增強分蘗能力,利于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增強萌蕾能力,并促進抗旱、抗寒、抗病,提高品質。

鉀供應充足時,植株組織堅韌,生長健壯,抗病力強,中后期能使花葶抽生整齊粗壯,花蕾發育肥大,萌蕾力增強。因此花前及花期需追肥兩次,每次施肥以速效肥。

大花萱草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大花萱草銹病為真菌性病害,是萱草中后期的主要病害,5月上旬開始發生,6至7 月最為嚴重,直到10月以后才逐漸停止,危害葉片、花苔。葉片初產生少量黃色粉狀斑點,后逐漸擴展到全葉,以致全株枯死,發病時可噴施粉銹寧、敵銹鈉等殺菌劑防治。

葉斑病由鐮孢霉屬真菌引起,是萱草苗期的主要病害,3月底至4月初開始發病,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發病高峰。常發生在葉片主脈兩側的中部,穿孔后造成水分與養分運輸中斷,葉片尖端先行枯黃,最后全葉萎黃枯死。可噴灑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進行防治。

葉枯病害:大花萱草葉枯病由刺盤孢屬病源真菌引起,是繼葉斑病后發生的苗期病害。一般5月上旬開始發病,6月上中旬最為嚴重,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花苔。

從幼苗時便發病,葉片中部邊緣初產生水漬狀小點,以后逐漸向上、下蔓延,形成褐色條斑,最后至灰白色,嚴重時全葉枯死。防治方法:可用50%多菌靈600至800倍液噴灑,也可在清明前后噴施波爾多液來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