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草是敗醬科,纈草屬多年生耐寒、開花、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根狀莖粗短呈頭狀,莖中空,莖生葉卵形至寬卵形,傘房圓錐花序頂生,花冠淡紫紅色或白色,花絲扁平,花果期7-9月。北半球每年的6月至9月是纈草花期,白色或粉紅色花朵。花朵能散發濃烈的香味。

纈草原產於亞洲部分地區和歐洲,北美洲有栽培。其莖葉被一些鱗翅目物種(蝴蝶及蛾)的幼蟲當作食物。纈草的根莖及根供藥用,可驅風、鎮痙,治跌打損傷等。亦可作為膳食補充劑。纈草經浸軟、研磨、脫水后被放入方便的包裝中,如膠囊,具有鎮靜和抗焦慮等作用。16世紀時曾利用纈草制作香料。

形態特征:纈草的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總狀,長7~15厘米,常再于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花梗長3毫米,與序軸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卵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1毫米,近于無毛。

花萼開花時長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緣被疏柔毛,內面無毛,果時花萼長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紅至藍色,長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內面在囊狀膨大處被短柔毛;

冠筒近基部明顯膝曲,中部徑1.5毫米,至喉部寬達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7.5毫米,兩側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對較長,具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后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狀毛;

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前對在內側后對在兩側被小疏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環狀,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極短子房柄。子房褐色,無毛。纈草的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纈草生山坡草地、林下、溝邊,海拔2500米以下,性喜濕潤,宜選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種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條件,耐澇,也較耐旱。土壤以中性或弱堿性的砂質壤土為好。

纈草的繁殖方式

采種:于6~7月,待種子大多數呈黃褐色時,及時采收,將整個花序剪下,讓其后熟幾日,然后抖下種子,曬干備用,纈草種子細小,極易隨風飄落,采種要掌握好最佳時期或用透明牛皮紙袋套袋,以免種子散落。

播種:選擇濕潤,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平地或緩坡地,每畝均勻撒施腐熟農家肥2500公斤,復混肥50公斤,硫酸鉀15公斤。然后深耕耙細,作成寬1.5m,高20cm的廂,要求廂面平整,開好排水溝。

一般采用秋播,于9~10月上中旬在整理好的廂面上按行距40cm,株(窩)距20cm進行種子直播,播深約1cm,若遇干旱,播后要及時澆水,約10天即可出苗。若屬1400m以上的高寒地區,則可在3月中下旬進行春耕播。纈草第一年生長僅生根出葉,第二年抽莖開花。每畝播種量為0.5~1kg。

分株:春秋均可進行,多在秋季結合采收挖出母株,掰取分生萌蘗,按行距30~40cm,株距20cm挖窩,每窩栽苗2~3株,栽后澆水,其它作廂方法同上。

纈草的病蟲害防治

花葉病:纈草以野生資源為主,人工栽培歷史較短,病害較少。病害主要有花葉病,該病發病較普遍,幼苗期更明顯,嚴重者植株矮縮不長。防治方法:一是選留無病株留種;二是注意防治田間蟲害,特別是蚜蟲,以減少病毒傳染。

蟲害防治:危害纈草的害蟲主要有螻蛄、蚜蟲等。螻蛄可用90%晶體敵百蟲50倍液與餌料配成毒餌誘殺。蚜蟲可用洗衣粉對成水溶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纈草的文化背景

該種討論:該種分布極廣,形態變異極大,變異的性狀包括:匍匐枝有或無,植株大小和被毛狀況,葉片大小、葉裂片的對數、形狀和大小,葉緣的齒形,花序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這些性狀的變異,是造成該種具有大量異名的原因。

然而,這些都屬漸變的性狀,更不能找到一對相對穩定的相關性狀來作為確定種和變種的依據;事實上,民間在“拔地麻”“媳婦菜”等名稱下作藥用時,包括了各種形態的個體。因此,除寬葉變種外,《中國植物志》未細分為更多的種或變種。

A. Batalin發表的鞭枝纈草V. flagellifera Bat.(在Acta Hort. Petrop. 13:374.1894)根據照片,其葉形與纈草V.officinalis Linn.的葉形很近似,但植株較矮;據照片及原始描述,該種具有花序僅稍超過頂端一對葉片的特點;

中國植物志編委認為模式標本未見果,說明標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當可隨植株的生長而漸遠離頂端葉片,因此不足以為劃分種的標準,該種的模式標本,有可能是纈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見模式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