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蘆薈是百合科 蘆薈屬植物。斑馬蘆薈根據其星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還可見到點紋十二卷、無紋十二卷和斑馬條紋十二卷等品種。別名: 錦雞尾、條紋十二卷 、條紋蛇尾蘭。

形態特征:斑馬蘆薈是多年生肉質草本,無莖,基部抽芽,群生。根生葉簇生,多數,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細尖呈劍形,表面平滑,深綠色,背面橫生整齊的白色瘤狀突起。

花葶長,總狀花序,小花綠白色。園藝變型有大葉條紋十二卷,葉片大而寬,葉背瘤點多而散生;“鳳凰”,大型種,葉寬而下垂,葉背瘤點密集。

生長習性:斑馬蘆薈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當中,對于土壤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格,只要生長在疏松肥沃一點的土壤當中,就可以很好的生存,平時養護的時候也不需要怎么給它施肥。

只要保證它的土壤當中時刻保持濕潤不會過于干燥就可以,平時養護的時候,需要將斑馬蘆薈放置在陽光充足的環境當中,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生長葉片也會顯得更加翠綠,而且白色的斑紋會更加的深一些!

斑馬蘆薈的栽培技術:斑馬蘆薈在盆栽時,由于根系淺,以淺栽為好。使用肥沃、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摻粗砂栽培。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肥1次。

冬季和盛夏半休眠期,宜干燥,嚴格控制澆水。條紋十二卷不耐高溫,夏季應適應遮陰,但若光線過弱,葉片退化縮小。冬季需充足陽光,但若光線過強,休眠的葉片會變紅。

冬天盆土過濕,易引起根部腐爛和葉片萎縮。如發生可從盆內托出,剪除腐爛部分,稍晾干后,重新扦插入砂床,生根后再進行盆栽,或砂栽一段時間成活開始生長后換盆。

斑馬蘆薈的繁殖方式:斑馬蘆薈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培育新品種時則采用播種。

分株繁殖:分株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但若嫌麻煩,可以在給植物換盆時一起進行。換盆的時間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至5月,此時可以直接把幼株從原株上全部分出。斑馬蘆薈的生長速度比較快,而且其繁殖力也非常的強,10厘米高的便會生出許多側芽,這些側芽最適合繁殖。

在準備把側芽進行移栽時,要觀察這些側芽是否已經生出自己的根須了,如果已經生出,那么就要根須上帶的原盆土全部清理干凈在進行栽種,若沒有新的根須則不建議去栽種。

側芽與母株分開后要曬一下,讓它的傷口變得干燥些,以免有細菌侵入,在花盆的選擇上也不可過大,栽種時不要把根埋的太深,只要淺埋能固定住就可以,大約7天至10左右便可成活。

扦插繁殖:5-6月將肉質葉片輕輕切下,基部帶上半木質化部分,插于沙床,約20-25天可生根。根長2-3厘米時可盆栽。

注意事項:在準備把側芽進行移栽時,要觀察這些側芽是否已經生出自己的根須了,如果已經生出,那么就要根須上帶的原盆土全部清理干凈在進行栽種,若沒有新的根須則不建議去栽種。

側芽與母株分開后要曬一下,讓它的傷口變得干燥些,以免有細菌侵入,在花盆的選擇上也不可過大,栽種時不要把根埋的太深,只要淺埋能固定住就可以,大約7天至10左右便可成活。

病害防治:斑馬蘆薈有時發生根腐病和褐斑病危害,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蟲害防治:斑馬蘆薈蟲害有粉虱和介殼蟲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養殖方法

澆水:它原產自非洲南部的熱帶干旱地區,所以比較耐旱,但這并不是說可以讓它長期在較旱的土中生存。日常要使土維持在表面干燥,生長期則要保持濕潤。冬夏兩季它會開始休眠,此時要減少澆水,土壤偏干即可。

肥料:斑馬蘆薈對施肥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我們只要在春季的時候對它施1-2次液肥就可以了。所以在斑馬蘆薈的施肥方面我們大可放心,不會占用大家太多的時間和心思,只要能夠讓其得到合適的滋養即可。

溫度:斑馬蘆薈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喜溫植物,合適的溫度對于斑馬蘆薈的正常生長真的是太為重要了。我們最好能讓家里的斑馬蘆薈時刻處于溫暖的環境中,千萬不能讓它受凍。尤其是在過冬的時候要對它所處的溫度格外注意,一定要保證在10攝氏度以上。

土壤:選擇疏松作用強、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對斑馬蘆薈的正常生長來說真的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的土壤可以讓斑馬蘆薈所處的環境得到更大的優化,幫助其更快更好的生長。我的閨蜜小迪總是喜歡選擇壤土和粗砂各一半的土壤來栽培斑馬蘆薈,生長效果真的非常好。

陽光:它雖然喜歡陽光,但是夏天到來的時候,陽光還是要躲避的,其它季節可以全天在陽光下生長。若光照不充裕,植物的葉子也不會達到飽滿、肥嫩的狀態,其顏色也不在光鮮。

注意事項:過于潮濕的土壤會讓它的根腐爛,葉子蜷縮等,對他們非常的不利。陽光長期充裕,會讓植物發生徒長。不要讓水與肥料迸濺到植物上。夏季要增加空氣的流通性,過于悶熱對植物生長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