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朱頂紅,多年生球根植物。有肥大的球形鱗莖,球形。花莖中空,亭亭玉立,朝陽開放,顯得格外艷麗悅目。適合庭園叢植、列植,是布置花壇、花鏡的好材料。也非常適合盆栽和切花。

原產于南美洲,其中以巴西和秘魯為主要分布域。現在流行的園藝品種多為美國、荷蘭、日本、南非等地所培育。英文名稱Amaryllis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牧羊女的名字,國內俗稱“對紅”、“君子紅”等,港臺慣稱孤挺。

形態特征:花朱頂紅的傘形花序,常有花3-6朵;佛焰苞狀總苞片披針形,長5-7.5厘米;花梗與總苞片近等長;花被漏斗狀,紅色,中心及邊緣有白色條紋;花被管長約3厘米,花被裂片倒卵形至長圓形,長9-15厘米,寬2.5-4厘米,頂端急尖;

喉部有小形不顯著的鱗片;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喉部,短于花被裂片;子房下位,胚珠多數;花柱與花被近等長或稍長,柱頭深3裂。蒴果球形,3瓣開裂;種子扁平。花朱頂紅的花期春夏。

生長習性:花朱頂紅喜肥沃的沙質土壤,要求土壤疏松、排水性好。花朱頂紅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要求夏季涼爽、冬季溫暖,5~10月的溫度在20~25度,11月至翌年4月溫度在5~12為最佳,夏季避免陽光長時間直射,冬季栽培需要充足陽光。

花朱頂紅的栽培技術

種植管理:朱頂紅在原產地能周年生長,其生長適溫為18~25℃,在12℃以下、36℃以上時會生長勢減緩或停止生長。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在11月前后會遭遇霜害,地上部分枯萎,使其被迫進入休眠。翌年3~4月氣溫返暖,再重新萌芽開花。但在保護條件下葉片能保持周年常綠。

生長環境:朱頂紅喜肥沃的沙質土壤,要求土壤疏松、排水性好。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要求夏季涼爽、冬季溫暖,5-10月的溫度在20-25度,11月至翌年4月溫度在5-12為最佳,夏季避免陽光長時間直射,冬季栽培需要充足陽光。

種植要求:栽培時鱗莖的一半以上露出土壤,18-20厘米左右的盆子種1球。

生長期管理:生長季節注意及時澆水和施肥,每2-3月施1次有機肥,花期肥水更不能少,花后應多施肥,以促進鱗莖肥大。生長期間用赤霉素和矮壯素噴灑葉面,可增加小鱗莖和花朵數量,花謝后要立即剪除花莖,有利于球根生育。

病害防治:常見病害是紅斑病,可以用多菌靈600-800倍液防治,連續噴數次。蟲害主要是紅蜘蛛,可用40%三氯殺螨醇乳油1000倍液噴殺。

繁殖方法:一般采取分開種植小鱗莖,大量繁殖可采取播種和扦插。分開種植小鱗莖:母鱗莖側要長出數個小鱗莖,三至四月分離栽培,最好在出苗前進行。

播種:選鱗莖肥大、花大色純的植株進行人工授粉,約四至六周后種子成熟,隨采隨播。播種在花盆或苗床中進行。培養土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播后將花盆暫放半陰處,苗床則薄蓋麥草。

約二至三周后發芽。幼苗期可施用稀薄肥液數次,長出2~3片葉子時移植。次年春,將盆播的幼苗分植于小盆中,露地的幼苗則不必移植。第三至四年即可開花。

扦插:為了進行大量的繁殖,還可以切分鱗莖進行扦插。七至八月,選用肥大、充實的母鱗莖,通過中心縱切為8~16等份,每塊須附帶有盤狀莖的一部分。然后再將每塊分為內外兩片,同樣須附帶盤狀莖的一部分。

將這些切分的鱗片扦插于花盆或淺木箱中,培養土用木炭土1份、河沙1份和少量的草木灰混合而成。插后適量澆水。約四卡天后即能從鱗片上長出小鱗莖。待小鱗莖生根、發芽并長葉后,即可移植。次年用小盆分栽。

栽培管理:朱頂紅適生于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中;生長期喜好充足的陽光和較高的溫度,冬季休眠期則要求干燥和冷涼的環境。朱頂紅一般采取盆栽,三至四月翻盆換上,同時分開種植小鱗莖。

花盆不宜過大,以免盆土久濕不千,造成鱗莖腐爛。培養土用壤土、腐葉土和河沙混合而成。栽植時鱗莖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露出土面。盆土不宜過濕。

每隔一周施用加5倍水的人畜糞尿液一次,最好在其中加些鈣肥,如過磷酸鈣或骨粉等,花蕾形成后不再施肥。花初開時可切花出售。花開謝后每隔半月施用加3倍水的人畜糞尿液一次,促使鱗莖肥大充實。秋后澆水逐漸減少。冬季鱗莖你眼期,澆水量少至維持鱗不枯萎即可。否則妨礙休眠和來年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