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厘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

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白芷的生態習性:常生長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及山谷地,國內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藥用。白芷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及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

白芷的繁殖方式:種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適時播種是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之一。過早播種,冬前幼苗生長過旺,第2年部分植株會提前抽薹開花,根部木質化或腐爛,不能做藥用,影響產量;

過遲因氣溫下降,影響發芽出苗,幼苗易受凍害,幼苗生長差,產量低。隔年種子發芽率低,新鮮種子發芽率高,生產上選用當年收獲的新鮮種子播種,一般以秋播為主,春播產量低,質量差。適宜的播種期因氣候和土壤肥力而異。氣溫高遲播,氣溫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適當遲播,相反則宜稍早。

秋播一般于9-10月播種,條播按行距35厘米開淺溝播種;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種,播后蓋薄土,壓實,播后15-20天出苗。每667㎡用種量條播約1.5kg,穴播約1kg。播種前用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灑在種子上,攪拌,悶潤8小時左右,再播種,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

白芷的養殖方法

時間:白芷的種植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的,一般最常見的就是在春季和秋季進行種植,種植的時間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適合白芷生長的溫度是十五到二十八度,所以在春季種植也一般要過來清明節之后去了,清明節前夕氣溫還比較低。

而且多雨,特別不適合白芷的生長。雖說秋天的溫度很適合白芷生長,但是秋天的雨水比較少,白芷的生長液是需要一定的水分的,如果完全要靠人工灌溉這也是一個大工程,所以秋種一般是在八月底到九月初的這段時間里最為合適。

灌溉:于土壤凍結前澆一次封凍水。次春返青后,淺鋤一次。半年后再鋤一次,此次目的是鋤斷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減少分叉。之后要再鋤4-5遍,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定苗:白芷播種當年不間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時,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間苗時應除去過壯大苗及過纖弱苗,留以生長適中的苗。因過壯大苗易開花結種,根部生長不好,不能人藥。

追肥:肥水管理在白芷的生長過程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所以在這一步中我們一定奧處理妥當,首先在種植的時候我們需要打好基肥,一般是使用農家肥以及動物的糞便,其次是在種植的時候一定要將土地澆一遍水。

這樣種子的生長速度會更快一點。白芷的后期還需要進行三到四次追肥,第一次追肥是在移栽后十天,第二次是等到白芷長到二十厘米的時候,第三次是白芷開花的時候。

最后就是快可以采收的時候,每次施肥所使用的肥料種類基本相似,一般都是人類糞尿水、草木灰、尿素以及磷肥。水分的控制就比較簡單了,一般是移栽后的那一段時間都需要進行澆水要一直到白芷成活,其次就是等到白芷開花的時候,這時所需的水分會比較多,最后就是采收完之后。

選種:留種用的植株,在收獲時選留,經翌年生長抽苔,方能采種。

留種:在收獲時間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達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隨收獲隨移栽:收獲時,選主根無分叉、拇指粗細健壯的根作種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準備好的種子田,栽時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將種根栽于穴內,填土踏實、澆水。

窖藏越冬:北方溫度很低的地方,將選好的種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種子田,方法同隨收隨栽。留種白芷6-7月抽苔開花、結籽,8月種子陸續成熟。

因主莖頂端種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開花,其根常不能人藥,而主莖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級花序枝結的種子一般不飽滿。因此采種時,應當選采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的種子。

生長較好的母株,選有關部位上的種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種后抽苔率低,因此盡量選采生長較好的母株上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的種子。每畝種子田可收獲種子120-150kg。7-8株所產的種子即可供一畝地播種之用。

田間養護管理

間苗、定苗:一般播后10~15天即可出苗。當苗高5~6厘米時,結合中耕除草間去過密的弱小苗。苗高10~12厘米時按株距15厘米進行定苗,定苗時將生長過旺、葉柄呈青白色,可能出現早薹的植株拔除,同時對缺苗處進行移苗補栽。

中耕除草:第一次在苗高5~6厘米時結合間苗進行,此次中耕宜淺,苗附近雜草必須用手拔除,防止傷苗。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時結合定苗進行,此次松土深度可稍深。第三次在翌年早春雜草萌動時進行,此次中耕宜深,結合中耕進行最后一次定苗。植株長大封壟后,一般不再進行中耕除草。

看苗追肥:白芷雖喜水肥,但前期生長過旺容易抽薹,影響地下根系膨大。一般在播后出苗階段,應保持廂面土壤濕潤,促進出苗。齊苗后,生長前期須控制水肥供應,防止幼苗出現旺長。

第二年立夏后,再視苗情長勢增加水肥供應,特別是根莖膨大期要加大施肥量,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根系快速膨大,提高產量。雨季要注意清溝排漬,防止出現爛根。

摘心晾根:冬前已長出8~10片真葉的白芷,春后易早發抽薹。對長勢偏旺的植株,應在5~6月摘心晾根以控制其長勢。摘心應在莖尖形成明顯生長點時,選晴天上午將莖的頂芽打掉,3~5天后再澆水追肥。

對有抽薹跡象的白芷,在6月中旬花序分化前深鋤1次,對抽薹跡象明顯的,須在深鋤基礎上再選晴天進行扒土晾根,深度為根莖的1/3,但不得傷及主根或幼根,5~7天后再封根澆水施肥。晾根的目的是防止植株過早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避免抽薹。

拔除早抽薹苗:早抽薹苗,不僅影響其他植株生長,而且根莖易木質化、粉性差,質量、產量均會下降。因此發現早抽薹的白芷苗,應及時拔除。

病害防治:白芷一般會患有白斑病,癥狀表現為葉子上出現褐色的斑點,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葉子會慢慢的全部枯萎,導致植株死亡,最直接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波爾多液進行噴施防治。其次就是還有許多的害蟲,比如說蚜蟲和紅蜘蛛,對于害蟲我們有一個通用的藥劑那就是敵百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