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花,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可分為較粗的直立根狀莖和纖細的橫走根狀莖,直立的根狀莖扁圓形,具多數較短的節間,棕褐色;須根生于根狀莖的節上,分枝多。葉基生,暗綠色,有光澤。
花莖直立,高于葉片,頂生稀疏總狀聚傘花序,分枝5-12個;苞片葉狀,3-5枚,寬披針形或卵圓形,其中包含有2-4朵花,花淡藍色或藍紫色,直徑4.5-5 厘米;
外花被裂片倒卵形或橢圓形,內花被裂片橢圓形或狹倒卵形。蒴果橢圓狀柱形,無喙,6條縱肋明顯;種子黑褐色,為木規則的多面體,無附屬物。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較陰蔽而濕潤的草地、疏林下或林緣草地,云貴高原一帶常生于海拔3000-3300米處。分布于中國和日本。為民間草藥,用于清熱解毒、消瘀逐水,治療小兒發燒、肺病咳血、喉痛、外傷瘀血等。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生長習性:鳶尾在野生狀態下生長于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種植環境喜濕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堿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蝴蝶花的栽培技術
土壤:鳶尾既可以保護地種植,也可以露地種植。任何類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濕性強并且不板結,都可種植鳶尾。良好的土壤結構對鳶尾的生長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為沙壤土的通氣透水性好,非常有利于鳶尾根系的擴展。
為了改善粘質土壤的結構,可在種植前將草木灰、珍珠巖、粗沙等施于土表再深耕混勻;如果土壤的沙性強,滲漏過快,可在種植后的土壤表層撒上稻殼、松針和草炭等覆蓋物來緩解。
消毒:種植鳶尾的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般采用深翻晾曬或化學消毒的方法。深翻晾曬一般時間為20天左右,化學消毒一般采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噴灑進行消毒。
種球在種植前也必須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或百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鐘即可。種球到貨后應立即進行消毒和種植,如果不能立即種植,則必須儲存在2℃以下且通風良好的冷庫,儲藏不可超過兩個星期,儲藏太久會對以后莖葉的生長不利,同時也增加根冠受青霉菌感染的機會。
種植:種植鳶尾時,要求土溫低于20℃。如果預計栽培期間的平均溫度會超過23℃,則不能種植鳶尾,必須將種植期提前或延后。如果要得到高品質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規格的種球,9/10或10/+。
種植鳶尾種球必須十分小心,特別是根系已經開始生長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損傷根系。種植深度以種球頂部距土表7-10厘米為宜。淺植的球莖容易因土壤干燥而受損并且在生長后期容易發生倒伏現象。種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個球莖為宜。
溫度:種植后的土壤溫度很重要,最低溫度為5-8℃,最高溫度20℃,最適溫度為16-18℃。氣溫最低5℃,最高25℃,最適為15℃。
澆水:鳶尾喜水,栽培過程中應保持土壤濕潤,土壤過干,不利于植株生長,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澆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凍水。翌年早春要及時澆解凍水,解凍水必須澆足澆透。
種植前必須澆一次水,以保證種植期間土壤濕潤,利于快速生根。種植后再澆一次水,使土壤同種球充分接觸。以后的土壤濕度以保持濕潤為標準,即手握成團,松開不散。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為好。鳶尾對鹽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于0.5ms/cm。
施肥:種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機肥除外),因為鳶尾對土壤鹽分很敏感,如果種前施肥,會增加土壤中的含鹽量,妨礙鳶尾發根。可采用后期追肥的方法,但鳶尾對氟比較敏感,如過磷酸鈣和三磷化物是禁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鹽。
種植前可施入牛馬糞或烘干雞糞作基肥,基肥施入后應與栽培土壤拌勻,春季栽植成活后,可于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鉀肥,秋末結合澆凍水再淺施一次牛馬糞,也可直接撒于圃地。
除草:栽植鳶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滅草工作。栽植過程中如有雜草應及時人工拔除,盡量不采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
采收:秋天,當花頂以下3厘米均著色時便可采收。在春夏兩季,花頂展開1厘米時就可切下,花頂指花蕾完全著色的部分。采收時連根拔起,采收后將花朵立即扎成捆,否則盡快放入冷藏室。采收后,首先切掉球根,除去過長的葉尖和影響美觀的黃褐色葉子,然后分級和捆扎。
以5厘米一個等級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鳶尾,最長枝與最短枝最好不超過3厘米,花頂部對齊。采收后立即送入預先調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采收的花莖柔軟易曲,捆扎后應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兩小時。